6.三棵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2学情分析
以往关注较多的是教材和自身的结合,这两年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教材对学生产生意义,也就是令其在“知”的基础上能有所感。总觉得只有产生情感、思想共鸣(有时候未必是纯粹的赞同,也可能是激发联想)的文字才能更长久地停留在人的记忆中。《三棵树》乍看起来具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苏童的文字,都容易让初读的人产生距离感。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将它作为“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文字”去看待的话,恐怕很难进入到文章里面;如果只是因为那是一篇教材而去努力理解作者在讲些什么的话,那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阅读。不记得自己读了多少遍《三棵树》,有一天我拿着笔在课本上边看边划下关键的词汇,一遍下来,突然发现所有的词汇都是指向“情感”的。我意识到我找到了和教材、学生、教师同时有关的入口,那就是生命中的情感。王冶秋先生说过,读书要“煮”,读《阿Q正传》起码14遍以上,当读至7、8遍时阿Q才与自己合而为一。在《三棵树》的备课过程中,我确实对王先生所言有所体会。我们进入一篇文字的角度,往往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其实是以一己之力替学生完成了一部分“煮”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责无旁贷的主导作用。
下一个问题是是否要把“三棵树”的隐喻意义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份。思考再三后,我觉得既然是隐喻,那么“三棵树”就具有了指向生命中一切人、事、物的可能,那么如果我们把握住了情感这条主线,“三棵树”到底是什么便不再是重要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舍弃了将“三棵树的寓意”作为思维线索的设计。
有一些材料,我希望把它们作为教师视野的一部份引入教学过程中。比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关于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比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所流露的相似的疼痛
。比如我在生命中所体验过的憧憬与渴望带给心灵的安慰,以及时间令激情渐渐演变为淡漠的过程。
苏童在《虚构的热情》中有过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成为别人生活的经典,一个人原本孤立无援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字覆盖了成千上万个心灵。”这或许就是作家创作文字和我们阅读文字的最本质的原因。因此,尽管我们有的时候需要通过“创作背景”去知道、了解作家的初衷,但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穿过故事的表层,抵达在一瞬间彼此相通的部分。我一直记得《我与地坛》的结尾:“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三棵树
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树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五)、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六)、拓展(表达训练):
教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文章中找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