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三棵树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6.三棵树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09 21: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6.三棵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培养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信息、提炼信息、体会信息的能力。21cnjy.com
4、让学生体验以“角色代入”方式去理解文本、感受文本的过程。
2重点难点
1、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树
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预习
课前利用早读时间布置学生速读课文,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接触。
活动2【导入】导入
这是苏童于200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上的四篇散文之一。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三棵树和苏童之间的一段故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3【讲授】提问
在预习的基础上,按照“缘起”、“结缘”、“缘尽”的顺序,用最简洁的概括这个故事。
活动4【讲授】过渡
这个故事比较简单,那是属于苏童的记忆,属于苏童一个人的故事,关于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中年。如果我们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框架从《三棵树》中拿掉,那么在这篇文字中还剩下什么?(情感;学生的答案若比较具体,可以将其相应地书写在“缘起”、“结缘”、“缘尽”其中一项的右侧,并将“情感”作为概括性的表述书写于右侧的最上方)
活动5【活动】分组讨论
1、苏童在这篇文字中书写了二十多年间他所经历的各种情感体验,让我们尝试将它们从文本中寻找出来。将全文分为1-2,3-7,8-11,12-14四部分,全班四个小组各自重点阅读其中一部分,寻找出描写情感的细节并对其加以分析表述。21教育网
2、将对学生发言的引导重点放在对细节的挖掘上,努力达到对于文本所表达情感的较深层理解。将学生发言的观点对应地书写在“缘起”、“结缘”、“缘尽”三阶段的右侧。(憧憬,渴望;珍惜,隐痛;幸福,温暖,淡漠;无奈,愧疚,迷惑,怅惘……)
活动6【讲授】交流指导
学生从自己的直接体验(生活经历)或间接体验(阅读、聆听等)中寻找能与苏童产生共鸣的故事。教师注意倾听,点出学生体验与苏童体验的相似所在。21·cn·jy·com
活动7【讲授】小结
很多人在初读《三棵树》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三棵树到底是什么?它们真实存在么?苏童真的只是要写他和三棵树之间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么?此刻,当我们回顾全文的情感脉络,回顾我们自己曾有过的生命体验,我们看到了什么?在寂寞而自由的童年,我们是否曾经幻想过一个无法到达的世界,它那么虚幻,然而它那么真实地抚慰了我们内心的某一处空白?我们是否曾经强烈地渴望过一种拥有,然而因为我们的粗心或年轻而有心无心地造成过无法挽回的伤害,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隐痛?我们是否曾经在期待许久以后,得到上帝的垂怜,感受到意外拥有的巨大幸福?然而时光的流逝让我们的感情终于趋向淡漠,直到永远失去的那天,我们感受到懊悔、缺失与空落?我们是否曾在不得不放手的那一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是的,我们发现,苏童的《三棵树》那么像我们的生活,那些不期而至的甜蜜与无法闪躲的苦涩,它们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感到怅惘。怅惘,这词读起来像轻烟一般,想起来却是那么复杂而深刻。当我们获得了这样的感受时,“三棵树究竟是什么”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已找到了我们自己的“三棵树”,因为说到底,作者用生命写作,读者用生命阅读。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