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那树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8: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那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鼎钧其人,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2)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3)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4)理解对比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保障,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蓝天白云,人类的生命将困难重重,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变得不可想象。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思,很难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反映人类生存的困境画面有“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等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画面你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
(学生谈感悟)
师:是啊,人们常把我们居住的地球称为绿色星球,这是因为站立在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家园然而,随着都市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树倒在了人的刀斧利具之下,就连街头的那棵大树也未能幸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关注那树的命运,共同学习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吧!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思考:(多媒体出示)
①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情感把握准确,朗读的整体基调应是深沉,凝重的
②问题思考:课文讲述了那树怎样的故事?
③你能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句话吗?
2.围绕问题,具体感知
①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子音,强调对“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的正确认读和理解,点评朗读情况
②学生概述那树的故事,男、女同学交换点评教师适当补充
③学生说话展示说话示例参考(多媒体出示)
那是一棵坚固稳定的树,因为……
那是一棵繁密茂盛的树,因为……
那是一棵默默奉献的树,因为……
那是一棵善良的树,因为……
那是一棵绿着生绿着死的数,因为……
3.教师总结
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绿荫和心神的安慰;那树,是无私的奉献者,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却只愿给予,从不索取它身遭逆境,却不愿放弃绿的愿望,这是何等豁达宽广的胸怀然而,就因为一名喝醉的驾驶者,交通专家就给它下达了死亡通知书面对无情的判决,作者的态度怎样呢?
活动3【活动】品读课文
1.教师设问(多媒体出示)
⑴找出文中表示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⑵找出文中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句子,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对照鲜明如:“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慢,两相对照自然界的类文明飞速发展,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是坏事,有可能认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是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体会得到上述的意思

笔触生动细腻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数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咬”“骨粉”“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杀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寓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行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彩类似于这样表达愤恨的感彩的词语还有一些,如倒数第一段的“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作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有一层柏油下闷死”
3.选择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自由朗读
4.教师总结
作者之所以如此生动地描写,是想借写老树的命运,来表达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想法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托物寓意”
活动4【练习】拓展延伸
1.教师设问: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假如你是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处理此事?
2.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估计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移植大树
②改道行驶
③砍伐大树
④在树的周围设警示标牌
3.教师引导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处在文明与自然之间,我们该怎么处理好这一矛盾冲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多媒体出示)
树车之争
2006年10月24日晚,周先生开车送朋友去花溪天河潭,在金筑镇附近,他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黑影,他急转方向盘,险些翻车事后,他停下车查看,黑影原来是一棵大树
周先生询问相关人员才知道,这棵大树原来是行道树,五年前在扩宽这条公路时,没有被移植的这棵大树,因公路在其左、右两边拓宽,它就“长”在了路中央
接连几天,周先生和多名车友谈及此经历时,车友们历数贵阳市的飞山街,贵乌南路,阳明祠等地均有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长在了路中央,犹如安排了一道路障,容易发生行车事故”这些车友说,长在路中央的大树是否可以移植、砍伐,方便行车
市民意见:长在路中央的大树肯定不能因以“行车安全”为由进行取缔因为这些大树树龄均在100年以上,它们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尤其是现在追求生态平衡,大树存在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林业工作者:这种几十年,上百年的古树移植的风险很大,因为它们的根系很多且极为发达,一旦移植易造成古树死亡
解决方案:砍伐,移植都行不通,怎样才能保障行车安全?经过观察发现这些树的附近都没有任何的警示标语,针对这个情况,市民和车友建议,交警部门能否在这些路段设相关的警示标牌?让人、树、车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活动5【测试】课堂总结
学生讨论小结:同学们,我想材料中的解决方案或许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吧人类是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的,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我相信构建和谐社会不会成为一句口号。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1.想象一下: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尝试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情形
2.课后阅读了解王鼎钧的散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