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8:5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掌握排比句和反问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美点带动全篇。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来带动学生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赞美之情相吻合,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课文,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的和联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首先把文章的写作背景讲解清楚,再通过其生长环境的对比突出其三个“不平凡”之处。
2、体会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也应作为本科重点,学生课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诵读以达到目的。
3重点难点
1、重点:托物寓意的散文特点和象征手法,体会优美的语言。
2、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又奔放的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白杨礼赞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
风景,我们欣赏过
补充与创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活动2【讲授】白杨礼赞
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
的感情。
活动3【活动】白杨礼赞
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活动4【练习】白杨礼赞
1.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活动5【测试】白杨礼赞
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火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分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释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旁逸斜出:(

晕圈:(

不折不挠:(

参天:(

2.本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__。
3.本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看,将该段分为两层,并归纳段意。
5.前半部分表达方式是_____,后半部分是______。
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
7.这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由_____,到___。
8.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