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月夜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7: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
2学情分析
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主动性不强,诵读古诗词处于半自觉状态,老师自以为教的内容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未必都需要,就算是需要无非也是功利的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喜欢和同伴在一起阅读古诗词,但这种情况较少,不常见。学生父母不太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很少提醒过学生,有的家长从来都没有提醒过学生。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范围较窄,以读教科书上的古诗词为主。学校很少开展古诗词方面的活动,学生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把握不了诗歌的感情,不能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学生希望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穿插古诗词积累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表现方法,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
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1.
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教学过程
(一)、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二)、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由画面的月亮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回答看见月所产生的联想,得出结论: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看来,是有不同的象征义的。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诗《月夜》。
(三)、朗读
(四)、交流研讨1、在诗歌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2、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思亲之情的?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6、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7、诗歌主旨
8、诗眼
9、指导朗读
(五)、拓展探讨
1、杜甫其它写月诗
《月夜忆舍弟》——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江汉》——怀才不遇悲情绵绵
《后出塞五首》(其二)——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客夜》——天涯作客孤独凄凉
小结:同一轮明月,同一位诗人,由于时、地、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象征义。
。2唐宋其他诗人望月又产生了什么遐想
思怀、失意、永恒、高洁等
(六)、总结
月的象征义非常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月的象征义也在变化发展。
六、课后反思
1.
教师定位。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
2.
学生定位。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集体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3、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4、教学的互动性——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附人评诗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或主旨的关键词语.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忆”。既然“忆”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也就是说它能串联起整首诗,那我们就围绕着这个“忆”字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