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月夜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7:5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夜
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本诗的炼字精准
3、了解此诗在当时的典型意义
2重点难点
1、品味诗意、走进诗境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①学生背有关明月的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得出明月能激起人的思念之情。
②背景介绍:身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也在一个月亮皎洁的晚上,面对似乎能说话,惹人相思的明月,因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月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载,当时杜甫被“安史之乱”叛军俘虏,押到长安,而妻子和女儿因避乱暂住鹿
州。自己被俘长安,生死未卜,妻儿与自己长时间分离,挑起家庭的重担,在明月之夜,杜甫看着那一轮圆月,缕缕思绪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活动2【讲授】体会意境
(1)首联中为何用“独看”二字,有什么含义?
两层含义:①妻子虽有儿女在身边,但儿女尚小,未解大人们相思之情,满腔的思念,只
有妻子一个人承受。妻子独自看月,与往日夫妻“同看”相比,更添心头酸
楚之情。
②我陷贼于长安,只身一人,望月怀亲,想象妻子此时也正思念着自己。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中“湿”、“寒“有何含义?
明确:此二句本该作“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果这样写的话,则显得过于直白
平常。在这里,诗人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意境显得格外优美。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常为神奇的本领。
“湿”、“寒”:
一个“湿”字,一个“寒”
字,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思念之深以至夜不能寐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
(3)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中“双照”与“独看”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寄托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即是抒一己之情,同时也饱含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
分析:一己之情:渴望家人团聚、生活安定之情。只有“双照”才能泪痕干,那么此
时“独看”泪流满面不言而喻。
悯时伤乱:是战乱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闪耀着诗人对四海升平的理想。
(叶燮论杜诗:“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
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诗无达诂,对于此处,爱国之情是否强加,我们无需过于明确。“诗人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结合自己的理解即可。)
活动3【讲授】拓展探究
诗人在长安,却写了鄜州之月;诗人思念亲人是事实,却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写法——浦起龙《读杜心解》):“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作者采用的是“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由此及彼,以彼写此,彼此交融。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把作者的思念之情,把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手法:
拓展:高适《除夜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柳永《八声甘州》。
活动4【讲授】小结
6.课堂小结:“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写诗填词,免不了要想像。读诗赏诗,也离不开想象。诗不外乎情,鉴赏诗歌,情是主线,是最基本的东西。诗人如何抒情,则是要我们好好鉴赏体会的。希望同学们今天能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