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朗读、背诵全诗。
2、领会作者丰富的想向,感受诗中的意境。
3、领会作者流畅自然地语言特色,感受世人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的孤高的明月意象。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这首诗的教学需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采用点拨—研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感受“月”的丰富意象。
3重点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领会诗歌主旨。
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题材,月亮和人们的亲情与爱情,骨肉之间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赞美月亮是展示自我、美化自我的一种方式,其中的写月高手首先当数大诗人李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把酒问月》。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认真听读,不出声。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揣摩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扫除字词障碍。
3、检查自学情况。
提问字词。
指名朗读,正音,学生评价。
齐读。
4、这首诗各句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学生理解回答,教师补充:)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把酒问月》开头有什么好处?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道出了人与月的什么关系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四句诗历来被人们传诵,究竟妙在何处?
(学生以小组探究后,然后派代表回答,教师依情补充:)
1、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2、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蕴涵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情。
3、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四、教师总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五、背诵比赛
1、学生开展背诵比赛。
2、全体起立,背诵全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把酒问月(李白)
(1—4)手持酒杯仰天问月人与明月关系微妙旷达
(5—8)描绘月色皎洁动人夜出晓没时光流逝自适
(9—12)二次问月究及神话回环唱叹抒发感慨飘逸
(13—16)明月长存人生短暂对酒当歌珍惜光阴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