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把酒问月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8: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把酒问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对月光的写法,
3、背诵课文
2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初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爱读散文爱抒情怀,正处于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未系统接触托物言志散文,缺乏对此类文章阅读规律的把握与内化,同时涉世未深,缺乏良好的感悟生活的品质,所以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共鸣,读出文章的本质,进而跳出文本,谈出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的感悟。
2、背诵课文,学习并理解文中的佳句。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月亮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母题,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没有科学的认识时代,月亮和太阳一样很容易触发诗人的想象和意象。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活动3【讲授】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活动4【讲授】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是李白式的问,停杯,是把酒停下来,而不是把杯子放下来,如果说是把杯子放下来就和题目上的把酒问月矛盾了。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攀明月不可得,说的是十分遥远,而月亮与人相随,说的是十分贴近,这不矛盾,因为是想象的,并不是现实的,只是诗意上的矛盾,月亮对人既遥远,又亲近。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两句换了韵脚,也换了想象的角度,前面一句的关键词是“皎”,是比洁白更多一层纯净的意味,月出如镜,下照朱红楼阁,云雾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这个动态的特点是:第一,幅度是很大的,从空间上来说,是从海上来到云间没;从时间上说,从宵到晓,既从夜晚到清晨。第二,从活生生的“来”,到神秘的“没”。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于是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好像是对神话的发问,也并不在乎有什么回答,只是诗人的感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古月,今月古人,月亮还是同一个,不从在古月与今月的问题,李白作为诗人,却把古月和今月做了区别,这是一个想象的对比,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相比,生命实为短暂。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虽是不同的人,然而在生命像流水般逝去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同明月的永恒相比,在生命的短暂上,古人今人毫不例外,这视乎有点悲观,有点宿命。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
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当歌对酒”,其中的“当”是“门当户对”的“当”,“对”也就是“当”,并不是“应当”的“当”。这里化用了曹操诗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2、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3、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4、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5、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
6、感悟的内容是;
7、诗的主旨是:
8、《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活动6【活动】课堂总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活动7【活动】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2、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3、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4、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5、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
6、感悟的内容是;
7、诗的主旨是:
8、《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