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三首
学案
教学目标:
(一)自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
2、诵读诗歌,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二)互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三)综合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2、背诵诗歌,理解佳句。
第一课时
一、引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主要信息摘录到下面)
2、给下列字词注音:
阙(
)
樽(
)
酌(
)
徘(
)徊(
)
邈(
)
3、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提示: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二)合作互学:
1、诵读诗歌,.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讨论、鉴赏两首咏月诗其中蕴含的情感。
方法链接: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美的意境(如“月色美,人孤独”等)。讨论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并抓住关键的诗句理解。
2、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方法链接:通过学习讨论体会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进一步品味。
四、精讲点拨: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写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五、达标测评: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丹阙(
)
孤栖(
)
金樽(
)
徘徊(
)
邈远(
)
(二)诵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眼中的明月既然“皎如飞镜”,却为什么还要写到“绿烟”?
答:诗人写“绿烟”,是为了衬托明月。在朦胧缭绕的“绿烟”之中,明月有别样的神韵,而“绿烟灭尽”,则令明月的清辉更为皎洁,仿佛陡然焕发熠熠神采一般。
2.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像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答: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
3.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
“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又正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4、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六、小结:
1、学生总结课堂收获(背诵古诗的方法、两首咏月诗的内容及写作特色、欣赏古诗的方法)。
2、教师小结:赏析古诗的方法(读-悟-品-析)。
第二课时
一、引言:
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主要信息摘录到下面)
2、给下列字词注音:
鄜州(
)
闺中(
)
云鬟(
)
玉臂(
)
虚幌(
)
3、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提示: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二)合作互学:
1、一读诗歌,.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讨论、鉴赏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首联:不说自己思家,却说家中妻子思念自己,更见思家心切。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
颔联:因为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
颈联: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下,她白玉般的手臂,或许也感到寒意了吧。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其实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切。
尾联:诗人想到妻对他的关注之切,于是他自然而然地表达了他个人的愿望:将来在什么时候,
战乱平息以后,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她俩脸上的泪痕,那该是何等的欢乐啊!
方法链接: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讨论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并抓住关键的诗句理解。
2、再读诗歌,体会情怀。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明确: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3、三读诗文,寻找诗眼,加深理解。(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
诗
眼:“独看”“双照”
(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4、四读诗歌,探究特点。
思考、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1、炼字精准。(可以“怜”、“忆”、“独看”等字词为例来说明。)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3、表现手法独特。采用“借人映己”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感情曲折而深刻,含蓄而有味。
四、精讲点拨: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中,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五、达标测评:
1、根据诗句,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妻子独自望月的情形。
答:月儿,静默在鄜州的夜空。妻子独自一人倚靠栏杆,久久出神地望着它。初秋的薄雾,不经意间润湿了她如云的髻鬟,而她的心里,只惦记着安危未卜的夫君,洁白的手臂在清辉中渐渐冰凉,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如玉的脸颊悄然滑落……
2、诗中的“独看”与“双照”相对成趣,你能体会到此中的妙处么?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3、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六、小结:
博闻广知:历代写月名句:
①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