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月下独酌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8:0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下独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诗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把握欣赏的角度,因而本诗的学习宜采用朗读和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发挥联想和想像力,学生可以把诗歌学活。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并能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
3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把握以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把握以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4教学过程
一、以诗激趣,导入新课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
反复吟诵,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探究质疑,明确意象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 具体是哪“三人”
2.
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品味鉴赏,感悟意境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3.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课堂小结,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提升能力
1、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2、写一篇本诗的鉴赏小文,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