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赏析月下美景,理解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编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望月抒怀”单元的一篇文章,在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大量的咏月诗,但是却没有接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本人也了解甚少。《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却描绘了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情。因此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要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领略苏轼精美的文笔,进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本课设计我从咏月诗词积累大比拼入手,承接本单元之前的内容,又以苏轼被贬的经历,激起学生对苏轼的好奇和敬意。感情朗读是本课设计线索,分初读、读懂文意、读出美感、读出情感、读出苏轼的人生观几个层次。课堂中充分展现我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品读、交流、质疑。老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适时为学生补充学习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整堂课以有形与无形,苏轼那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的人生观润物细无声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西北农村学生阅读量少,视野狭窄、思维不活跃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因素,所以笔者充分挖掘名家作品的写作技巧,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将写作难度分化于每堂课。在本课中苏轼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再一次为学生指点迷津,老师顺势以本校校园夜景为题材激发学生写作灵感,即兴练笔,领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赏景悟情。
【教学难点】品悟“闲人”一词当中饱含的复杂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阅读兴趣。
1、课前播放孙祖英的《望月》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2、老师激励学生:“明月寄情思,很多诗人借月抒怀,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小组竞赛交流。老师表扬学生积累功夫好,希望这节课再接再厉,填充我们的知识库。
3、师动情地说“还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也曾与明月结下情缘,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出示学习目标
活动2【测试】记承天寺夜游
三、预习成果展示
1、交流“你对苏轼了解多少?”。请各组B3同学先交流,然后由师傅总结补充。
2、检查朗读和词句翻译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例句中划线字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欣然(
)起行
《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隆中对》:遂用猖獗
盖(
)竹柏影也。
《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④但(
)少闲人(
)如无两人者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⑤相与(
)
步于中庭
3、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注意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词语的理解要善于联系以前的知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3【活动】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一:初步朗读,读懂文意。
1.请一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抑扬变化。请其他小组评价。然后师徒互相订正朗读。
2.齐读课文,体会全文词句意思。
3.独立疏通文意,难点句子可向组长请教,向老师询问质疑。
4.请1位同学翻译全文。B3同学再次翻译重点语句。
小结过度:在刚才的文意理解中我们发现,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表达的情感却复杂隽永。我们的朗读也仅仅停留在读准的层面,却并未读出感情,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比拼环节深情朗读
活动4【活动】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二:品味感情,深情朗读
1.师引导: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找找看哪些词语透漏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抢答)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寻(
)→步于中庭(
)→盖(
)
→何夜(
)
3.师范读,播放《重返心灵的花园》(要求学生听清楚老师如何处理这些情感变化的词?)
4.交流听读感受“上面的那些词都在表现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我们要带着怎样的语调来读呢”生边交流,边试读。
5.师友互相指导朗读后学生自己勇跃站起来配乐朗读。(组长评价)
6.请同学们试着给下面两句话加上语气词,说说这样加的理由。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学生边加语气词,边品味朗读。师引导“这天晚上的夜色美的令人赞叹,可是这天晚上作者的心情却又很复杂,到底这是个怎样的夜晚?作者为何有这样的心境呢?下面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活动5【活动】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三:深情朗读,赏月悟情
活动形式:合作交流学习
1.布置任务:1、3、5、7小组学习任务:
朗读思考全句无一字写“月”
,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仔细读读看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
2.出示学法点拨:
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如:比喻、侧面描写、想象、动静结合等),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同学们可以展开想象,描绘这个夜晚的月景。
3.2、4、6、8小组学习任务:找出关键词句,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出示学法点拨:“同学们可以想象着设计几个问题追问下苏轼比如:你为什么不睡觉?(联系作者背景)2.你为何找张怀民?3.你为何称自己闲人?其实你们还是什么样的人?”老师用ppt给他们提供苏轼和张怀民的背景资料。(苏轼: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经历酷刑审问,差点被杀。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5.学生在经过4分钟的独学,将自己的想法梳理在学案上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质疑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
6.学生分组在全班展示,老师点拨提升。
A.1、3、5、7小组交流。
学生的交流可能有:“今晚的月色有多美,请同学们赏析交流,并把自己的精彩想法写在黑板上”
“十月十二日夜”初冬时节,圆月高升,应该透着丝丝凉意,月光清冷皎洁。
“月色入户”中“入”改为照好不好?分析“入有步入,散入之意,月亮好像明白人的心,用了拟人的修辞,月亮悄悄地来解苏轼苦闷之情,月亮是无声的朋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比喻的修辞,用竹柏的影子侧面衬托月光的皎洁,空明澄澈。
引导学生总结写景技巧:景物特色要与情感相吻合,写景可用多种表现手法,动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去描写。
师小结提升:《重返心灵的花园》的音乐响起“这样宁静的夜,这样澄澈的月光,让我们的心也开始空旷透亮起来,那作者在这个夜晚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B.7、2、4、6、8小组交流作者复杂情感,老师点拨提升。
学生的交流可能有:“月色入户的时候才睡觉,夜已深,他也没有什么事可干,作者却未睡,心中应该有很多想法吧。”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最先想到的是张怀民,说明他和张怀民平常关系不错,志趣相投。虽被贬,却都是心胸豁达之人。”
“相与步与中庭”步为散步,可看出他们的悠闲。若把步改为走,会有什么变化吗?
点拨“作者在这晚有好友相伴,有美景可赏,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呢?”是清闲无事可干的意思吗?
学生再读背景,交流,点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一种面对人生逆境的从容,超越了世俗的空灵自由美。”
8、展示苏轼足迹:贬官杭州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师引导“他每被贬到一个地方却都会发现这里的美,读了这些资料,谈谈本节课学习后你又对苏轼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心目中的苏轼。
活动6【活动】记承天寺夜游
四、反馈小结升华
在本课中,苏轼借美景抒闲心,超越了世俗功利之心。苏轼也正是以这样的闲心面对人生逆境的。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时刻装着天下百姓,其实看他一生的政绩,他的心又一刻也没有闲过。同学们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总结与人生如何面对挫折相关的话题,总结美需要观察才能发现,以及写景抒情的方法,老师适时总结写景抒情的技巧如:1.奠定情感基调,选择相适应的特色景物。2灵活运用修辞,情与景相融。
师小结:苏轼虽被贬,却发现了身边美,这个月夜是如此宁静、悠远、澄澈,而这却代表了他此时胸无尘俗、豁达乐观的心境。我们的生活时而有失意、有得意,今天学着苏轼的笔触来描写我们身边的美景,来表达我们的心情。
活动7【练习】记承天寺夜游
五、当堂练笔。出示校园夜景图,播放《《重返心灵的花园》引导“回忆着这个秋天的月夜,校园中柔弱的灯光,飘飞的落叶都会勾起这夜的情思。”
完成描景,全班交流。互相点评。
六、本课知识清单检测。出示清单,小组长考察过关。
1.说出下列词义:
欣然:
相与:
空明:
闲人
2.理解默写,并口头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主旨句)
活动8【活动】记承天寺夜游
七.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各小组作点评,评出最优小组,最佳师徒。
八.指导预习《水调歌头》
九.师总结: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活动9【作业】记承天寺夜游
十.作业布置。
1.A层同学背会《水调歌头》及搜集整理苏轼的其他诗词名句。B层同学背会《水调歌头》。
2.完成《水调歌头》预习学案。
3.今天落后小组将本堂课中的优秀小练笔,整理成手抄报。
十一.板书设计:老师只出示框架,其中丰富的内容,由学生填充,展现个性阅读。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北宋
苏轼
借景(表现手法
特点)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