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中秋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 中秋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8:2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中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认识文中字词义。
2.深刻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意思及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认识文中字词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赏析全词:
(1)在反复诵读全词的基础上,借助书下注释,疏通全词大意。
(2)在熟悉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文中的相关问题。
小序作用是什么?
.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你喜欢词中的那个句子,说明理由?
提问: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自学互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屏朗读)
对于第一个学习目标,教师先播放视屏朗读,学生听读,然后自由朗读。并借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对于第二个学习目标,学生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学习,及时给学生进行点拨引导,然后再由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点拨破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其余学生进行补充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派。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

.背景资料: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给标出的字注音:
宫阙(

琼楼(

绮户(
)婵娟(
)不胜寒(
)丙辰(


解释下列词语:
把:
朱阁:不胜寒:
绮户:无眠:
何似:
何事:婵娟:

翻译词意: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 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探讨问题:
1·小序作用: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答:“我欲乘风归去”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3·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 为何无眠?
答:是作者苏轼。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5·.你最喜欢哪一句?说明理由
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
6·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答: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乐欣赏
1
再次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十.效果反馈练习:
1.
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床前明月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与亲人多年不见,思念之情、思念之苦可想而知。你能从失意、孤独中走出,积极乐观,心胸开阔,你是好样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衷心地祝愿你和你弟弟能早日团圆!
十一
·课堂总结:
词人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派。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这首词同样表达了词人由心里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豁达情怀,同时又是咏中秋最著名的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十二
·布置作业:
1.课外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1.2.3题
活动3【导入】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
“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
故”等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