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中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本班为农村班,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外我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诗词。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已学了胸襟豁达刘禹锡、怀才不遇杜牧、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代表作品。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
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
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
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
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活动2【活动】二.颂读课文 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要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
齐读体会情感。
3.
配和读
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
活动3【活动】三.整体把握 深入理解
(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看法。)
思考探究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开头两句有何意蕴?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只是赞美月夜吗?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
6、苏轼原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背贬为地方官,加上与其弟分别六年之久,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多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标志苏轼思想起伏变化的关键词有那些?
老师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之争相互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8、哪几句由望月过渡到怀人?
9、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10、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胸坦荡,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11、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12、全班齐读:归纳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老师板书
讨论明确:(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活动4【活动】五、拓展延伸
1、你们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遗憾无法解决的事,你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说来大家听听。
2人生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谈谈自己看法?
(学生畅所语言,各抒己见)
活动5【讲授】小结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望月问天(写景)
想象:明月——宫阙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片:怀人问月(抒情)
抒情:月圆——人圆
议论升华富有哲理
圆月衬托离情
活动6【练习】水调歌头
一、基础知识集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遥问天上宫阙(),何事长()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有意,必定起舞弄()人间清影。
2.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事长向别时圆()
3.苏轼,字,号,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亲同为“”,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主题文意细斟酌
1.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的句子。
3.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三、句段拓展善推敲
[甲]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江城子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乙词以“芙蕖”喻指。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乙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
5.甲乙两词皆由景入情,景为情设,情为景生,请你从“梅”“兰”“竹”“菊”或“风”“花”“雪”“月”中任选一个意象,以类似的方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