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中秋
学案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基于这点认识,本文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朗读的美主要表现在:韵律美、意境美、风格美。同时,通过朗读再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总之,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人的目的。
学习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导入课程(略)
小知识:
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一、课前预习
1.给标出的红字注音:
宫阙(
)
琼楼(
)
绮户(
)
婵娟(
)不胜寒(
)丙辰(
)
2.解释下列词语:
把:
朱阁:
不胜寒:
绮户:
无眠:
何似:
婵娟: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号“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
著名的
、
和
,
之一。
代表人物。有《
》传世。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三苏”。与黄庭坚、
米芾、
蔡襄合称宋四家。
4.背景介绍:(略)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播放视频朗读)
2.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学生自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
指名朗读,并回答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这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4)请赏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词。
(二)研讨交流
4.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
虚景:
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
(3)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
感悟人生
,
,
最后又祝福
:
,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胸襟。
.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三)达标测评
1.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
,下阕问
,归根到底是在问
。
2.《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
根据情景填写词中的句子:
1.李益民将袖子捋的老高,端起啤酒瓶:“哥们,干了它,虽说咱们好几年没见了,但我时常怀念当年(
)的豪情与浪漫。”说完咕咚一口,将酒下肚。
2.好友瑶华走时我去送她,早就知道会有离别的这一天,但是走进机场,我才真切的感受到(
)的道理,泪水夺眶而出。
3.今天是农历十六,都说“十五的月儿十六圆”,结束了一天的学习,躺在床上,闭上眼,想起爸爸妈妈,月光照进宿舍,又移到我的床边,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苏轼笔下(
)的那份辗转反侧。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在家劳作,为了他们,我只有努力读书,看着美丽的月亮,(“
”)是我唯一的语言。
三、课后巩固
1.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2.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背诵这首词
。
3.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上课小结:(略)
让我们再一次倾听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领略关于本课的几幅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