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2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3重点难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2【讲授】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活动3【讲授】三、听录音学朗读
活动4【讲授】四、学生整体感知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活动5【讲授】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活动6【讲授】六、重点探究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活动7【活动】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活动8【活动】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活动9【活动】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范文:
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课件42张PPT。 说说你所知道的描写月的诗句……艺术化的月亮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月 下 独 酌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枫桥夜泊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无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生查子》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解读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张怀民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课文创作背景听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1、注意字音、停顿。
2、把握技巧,体会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qǐn)(zǎo)(xìnɡ)(suì) 2、大声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1、轻声跟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窗户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睡共同、一起前庭、院里形容水的空无澄澈原来只是清闲的人罢了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
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
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
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
的闲人啊。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在初冬的夜晚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分析鉴赏思考: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记承天
寺夜游
议论---月色入户,夜游赏月闲记叙---描写--月如积水,竹柏如藻、荇3、思考:
除描写月色之美外,还写了哪些内容?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孤独无聊,借月排遣“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
寺夜游
欣然起行庭下月色心境:时间:10月12日地点:承天寺缘由:月色入户同游者:张怀民影如积水、
藻、荇闲(叙述)(描写)(议论)情景交融小结: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豁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你能从这首词中看出苏轼热爱生活、豁达处世的人生信条吗?阅读判断,选择错误的一项( )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及游兰溪之时令,着一“浸”字写出了兰溪的活力。
B次句写漫步兰溪边,突出兰溪的洁净。三句补足洁净的原因,同时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C下阙“流水尚能西”悟出“人生”能“再少”,何必哀叹衰老的哲理。
D全词虽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力求振作的精神,但也掩盖不了诗人消极隐退的悲凉情绪。 D1.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 )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无与为乐 D.怀民亦未寝B课内练习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
A.庭院 B.月光
②“竹柏影”是指:( )
A.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④翻译这个句子: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啊。BBA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语言对白?他们会谈生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无限风光?
实践创新身临其境怀民兄呀……我说子瞻兄……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月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业:
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