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吟读、译读、赏读、探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3重点难点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在吟读、译读、赏读、探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由苏东坡的作品导入。
他曾问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曾祭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曾叹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活动2【讲授】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2、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而这四年正是作者创作的黄金时期,著名的词《赤壁怀古》,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记承天寺夜游》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活动3【讲授】三、目标展示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赏析意境。
3、读懂苏轼,感悟哲理。
活动4【活动】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教师强调重点字的注音,重点句子的节凑划分。
4、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自译全文。
活动5【活动】五、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因为月色很美。二、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4)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5)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既是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但与此同时,作者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活动6【练习】五、体悟升华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此时此刻,面对此景此人,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的呐?
活动7【作业】六、练习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及有关苏轼的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吟读、译读、赏读、探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3重点难点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在吟读、译读、赏读、探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由苏东坡的作品导入。
他曾问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曾祭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曾叹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活动2【讲授】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2、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而这四年正是作者创作的黄金时期,著名的词《赤壁怀古》,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记承天寺夜游》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活动3【讲授】三、目标展示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赏析意境。
3、读懂苏轼,感悟哲理。
活动4【活动】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教师强调重点字的注音,重点句子的节凑划分。
4、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自译全文。
活动5【活动】五、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因为月色很美。二、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4)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5)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既是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但与此同时,作者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活动6【练习】五、体悟升华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此时此刻,面对此景此人,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的呐?
活动7【作业】六、练习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及有关苏轼的作品。
课件29张PPT。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古有一人他曾问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曾祭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曾叹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1037-1101):
北宋 字 ,号 ,与父 ,弟 并称为“三苏” ,为“ ”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而这四年正是作者创作的黄金时期,著名的词《赤壁怀古》,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记承天寺夜游》都创作于这一时期。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赏析意境。
3、读懂苏轼,感悟哲理。 目标展示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竹柏 ( ) 交横( )jiě xìng suì qǐn
héng b?i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 无与 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2、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3、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 轼自主释词译句⑤①②③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照进高兴、愉快的样子想到到于是睡,睡觉共同,一起院子里散步,漫步 释词检验门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交叉错杂原来是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只是罢了形容水清澈透明 释词检验翻译下列句子
译句验收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念无与为乐者。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先思考,后分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是因为月色很美;
二是因为作者由于“乌台诗案”被贬官,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3、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既是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但与此同时,作者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此时此刻,面对此景此人,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呐?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及有关苏轼的作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关于“月亮”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