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8:32:03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简介,掌握生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的优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开阔的胸襟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良好情感。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古文的鉴赏方法,并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简介,掌握生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的优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记承天诗夜游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轮明月勾起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唤起了人们的伤疾忆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怀,每每提起月,老师总会忆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会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吟:人有……婵娟。是啊,这盈亏圆缺的慨叹里包含着多少的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诵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作者及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 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篇章。
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纪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断。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滴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活动3【讲授】文本解读
教师范读:老师非常喜欢这篇课文,并且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让我们共同去欣赏美景,请同学们听准字词的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听听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呢?(舒缓,抒情,感慨万千)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水中/藻荇文横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指出一名学生读,教师同学互相评价,改进不足。
3、学生再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4、同桌互相听读,注意读出感情,并合作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外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词语的积累及知识的迁移学习和相互印照:文言文常用词,户,念,欣然,遂,亦,寝,盖,相与,但,闲人,耳……户联系“转朱阁,低绮户”“足不出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是 但:只是
5、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找出疑难句子;然后,师生合作解决。(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6、齐读:要求朗读语气要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读时仿佛娓娓道来。
7、请同学们按叙事、写景、抒情把本文分成三层。
8、结合文意,带着感情,男读叙事,女读写景,师读抒情。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一句。(亭下:平静,优美;何,何,但:深沉,含蓄)
过渡:动情的朗读让我们共同走近了苏轼,了解了苏轼感情的变化。好的课文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行的,还要细细的品味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六、小组合作探究:
(一)品事
记叙的部分交代了哪些记叙的要素?
(一)品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写景的句子好在哪里,分析其理由。
2、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二)品情
1、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闲人是什么意思?
活动4【活动】教师小结
七、教师小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生涯中自我排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这篇文章通过对优美月夜的描绘,我们深切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官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他不幸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这足以表现出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我们更要体会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活动5【活动】板书
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旷达乐观
抒情──月下感叹
活动6【作业】作业
五、课堂 作业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有关描月亮的诗句吗?
课件22张PPT。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轮明月勾起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唤起了人们的伤疾忆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怀,每每提起月,老师总会忆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会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吟:人有……婵娟。是啊,这盈亏圆缺的慨叹里包含着多少的期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诵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 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篇章。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纪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断。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滴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愉快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于是,就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卧,睡共同,一起徒步徐行院里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清澈透明交叉错杂原来是,连词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两这样的闲人罢了。连词,只是,不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而已,罢了1.请看图片,说一说可用本文中的哪几句来描绘?并说明你的理解。课文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短文分三层,概括层意,并指出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②“……盖竹柏影也”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待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记叙) 叙述 写庭中月景 (描写) 写景
抒发内心感受,表现旷达胸襟(抒情)寻伴夜游庭院月色月下感叹问题探究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皎洁 空灵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简要赏析,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闲人”的含义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些句子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贬谪的悲凉。(2)人生的感慨。
(3)赏月的欣喜。(4)漫步的悠闲。
(5)虽屡遭贬谪,却能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句子解析 月色入户;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可以想象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念无与乐者: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小结主题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生涯中自我排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这篇文章通过对优美月夜的描绘,我们深切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官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他不幸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这足以表现出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我们更要体会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
(3) 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有关描月亮的诗句吗?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