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中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读懂诗意,描摹诗情。
2.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体会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我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对学习有兴趣,思维能力较为敏捷,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深入学习。但也有一些学生反应能力稍慢,思维水平较为平常,但学习热情很高,充满了学习的活力,只是学习方法有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这节课针对不同的学生层面,提出有相对应有层次的问题,有自学、有合作、有探究,尽量兼顾到每一个层面的学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背诵默写全词。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体会词人旷达的胸襟抱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水调歌头 中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读过不少咏月的名句,谁能举出几句呢?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而中秋望月,更会触景生情,勾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走进大宋王朝,去吟唱苏轼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中秋》,去领略千古风流人物的别样风情。(板书课题《水调歌头?中秋》)
二.自由朗读——感知诗意。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要求:1.忠实原文。2.通顺流畅。)
四.想象画面——走近词人
词人在中秋之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提示:1.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展开联想,拓展诗句的内涵。
2.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词人的心理活动。
示例: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五.深入研读——读懂词人
(教师出示背景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东坡当年才华横溢,文章独步天下,踌躇满志,抱负远大。他曾经说过:“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是因与当权变法者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不得志,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被贬官到杭州,又被贬官到偏远的密州,抱负难以施展,理想难以实现。
1.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请学生相互推荐,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要求读出感情)
2.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呢?
3.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
4. 按照常规的思维,面对“难以周全”之事,情感势必低落然而诗人的情感又怎样呢?你从哪里发现的?这两句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
六.品读名句——再悟主旨
①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词人什么情感 ?
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再悟主旨。)
七.背诵诗歌——铭记诗心
1.根据提示,尝试背诵这首诗歌。
丙辰——,欢饮—,大醉,作此篇,——。
明月————?把酒————。 不知————,今夕————。我欲————,唯恐————,高处—————。起舞————,何似———?
转——,低——,照——。不应——何事————?人有————,月有————,此事————。但愿————,千里————。
2.在背景音乐下默写此诗。
八.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阙: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主旨: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课堂小结
我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像李白一样,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更要有苏轼的乐观和旷达,让我们齐声诵读本词中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词,积累含有“月”的古诗词名句。
活动2【活动】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教学反思
古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而《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可以说是一首中秋绝唱,情感尤为丰富。
学习古诗词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所以本课学习目标有第一:领引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词作,掌握词作内容,作者思想感情,联系背景品文、悟理;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节课并不是为了学诗而学,本着以上两目标,我引导学生复习读背咏月古诗词名句入手,引起学生学诗的兴趣。然后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以词作为中心深入解读文本:①自由朗读——感知诗意②借助注释——读懂词意③想象画面——走近词人 ④深入研读——读懂词人⑥品读名句——再悟主旨 。
本节课容量较大,一节课中又要学词、品词,又要结合苏轼一生背景,又要安排自主学习,所以两个目标的落实必定会有冲突。要领悟内容品读思想感情,鉴赏语言,进一步挖掘,一节课是不够的。这节课上把文本深入的挖掘,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总害怕课堂任务完不成而偷工减料,急于求成,显得有点仓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学生对词作自主学习不够深入,当然理解的就不深刻。如果把品悟环节融合到朗读中,就是一边读,一边学词。那么对文言诗词的朗读就不显的冷落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并重。在以后的教学中,以学定教,构建优秀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时效性。处处抓关键,环环扣重点,当然要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这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也将给我今后教学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课件14张PPT。北师大版语文学科九年级下册 水调歌头·中秋水调歌头·中秋苏 轼自由朗读——感知诗意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诗歌的韵味。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要求:1.忠实原文。2.通顺流畅。)想象画面——走近词人 词人在中秋之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
1.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展开联想,拓展诗句的内涵。
2.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词人的心理活动。想象画面——走近词人 词人在中秋之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示例:
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深入研读——读懂词人 概括出词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东坡当年才华横溢,文章独步天下,踌躇满志,抱负远大。他曾经说过:“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但是因与当权变法者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不得志,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被贬官到杭州,又被贬官到偏远的密州,抱负难以施展,理想难以实现。品读名句——再悟主旨 背诵诗歌——铭记诗心 根据提示,尝试背诵这首诗歌。背诵练习
丙辰 ,欢饮 ,大醉,作此篇, 。
明月————?把酒————。 不知————,今夕————。我欲————,唯恐————,高处—————。起舞————,何似———?
转——,低——,照——。不应——何事————?人有————,月有————,此事————。但愿————,千里————。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欣赏诗歌——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