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中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课外我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诗词。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已学了胸襟豁达刘禹锡、怀才不遇杜牧、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代表作品。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活动2【讲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要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 齐读体会情感。
3. 配和读: 男生读上片,女生读下片。
活动3【活动】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思考探究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开头两句有何意蕴?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只是赞美月夜吗?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
6.苏轼原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背贬为地方官,加上与其弟分别六年之久,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多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标志苏轼思想起伏变化的关键词有那些?
老师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之争相互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8.哪几句由望月过渡到怀人?
9.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10.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胸坦荡,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11.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12.全班齐读:归纳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老师板书
讨论明确:(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活动4【活动】品味赏析
1.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2.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提示学身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位。)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唱词。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1.你们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遗憾无法解决的事,你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说来大家听听。
2.人生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谈谈自己看法?
(学生畅所语言,各抒己见)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外阅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与课文诗句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24张PPT。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水调歌头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写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深厚。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 轼
诵读全词并根据课下注释讨论理解词的大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quèqǐshēngchánmiánzhuǎn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到天亮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经受不住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还不如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在只是希望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小序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 序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讨论理解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词中上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苦闷 矛盾 讨论理解“高处不胜寒”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是否还有其他的含义?党派之争 骨肉 分离 世态炎凉讨论理解读下片,回答问题。 1、文中由饮酒问月过渡到难眠怀弟的句子是那一句?2、在下阙中诗人感情有什么变化?从那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感伤乐观思念亲人怀才不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 情抒景 苏轼真的了不起,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中秋对月,他没有一味地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达观的思想排除了忧患,表现出了对人生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洞彻。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确是有大胸怀!”北宋文学评论家胡仔这样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这首词确实是中秋词的绝唱。通过一节课就了解它所有的妙处,是不太可能的。老师希望大家多年以后仍然喜爱读这首词,在你人生得意的时候要读,在你人生失意、苦闷、彷徨时更要读,苏轼的豁达与乐观会让你倍感温暖。影片欣赏1、词人想象在天上生活的句是 ,又恐 , 。 达标练习: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今夕/是/何年?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决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达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6、“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延伸拓展 根据下列语境,填入《水调歌头》
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
于怎样的语境中.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有极度的表现欲,只见他将
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哥们,来,干了
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
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的豪情与浪
漫”。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两口地将一杯啤
酒喝了下去。……把酒问青天语段二 我去送别朋友,三年来朝夕相处,虽然我
早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
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
也明白了“_______________
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
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
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
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西窗,复又
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
“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
反侧……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感情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