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中秋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 中秋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10:35:06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中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诵读《水调歌头》,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在听、读、说、写中品读词句,感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培养语文能力。
3.在想象和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听、读、说、写的语文课堂训练,学生能理解诗歌的意境,能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歌的主旨,获得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
3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词作。品读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词的意境。在想象和拓展中获得语文能力。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
中国的诗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可以让诗人们寄托情怀,倾诉衷肠。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对月、小楼吹笙咏月、芦花深处有月、春江有水吟月……月亮也就成了诗人心目中的红颜知己。九百多年前,一个月圆之夜,皓月当空,银辉满地,北宋文坛上最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苏轼,正面对一轮圆月,心潮起伏,辗转难眠。这个夜晚,他欢饮达旦,大醉之后,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走近苏轼,了解那一年中秋他的情怀。
二、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按要求自由地朗读。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可见读的重要。在这里,老师提个要求: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
2.指名朗读。点评朗读。集体朗读。
3.整体感知。
①这首词写了一个中秋的夜晚,那是一轮怎样的月亮?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月亮?请用以下句式说说你的感知。
我从(词句)中感受到,因此,这是一轮倾诉(感情)的月亮。
②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看注释)此时身在密州,(看小序)心在子由身边。
三、自主学习,读懂词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词义,提出意思不懂的地方。
2.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把酒问月下片:借月抒情)
3.古代诗词往往讲究“诗中有画”,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诗的意境,只有读懂了诗意的人才能寻得诗中之画,也只有展开想象才能读出诗中之画。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怎样的画面?
(把酒问月、起舞弄影、辗转难眠、对月祝愿)
四、思考探究,读懂词情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我们读出了词中的画面美,是不是就完全读懂了词的意境呢?不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探究,走进词人的情感深处。
苏东坡写这首词,除了“怀子由”还有别的用意吗?
老师读词。点拨学生思考发现。
(叹人生。失意、矛盾;旷达、乐观。)
2.在思考探究中,我们对词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老师再问前面的那个问题:苏轼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身在失意的仕途,心系全天下的人。)
在这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洞彻了人生,这种智慧的哲理和美好的祝愿,让我们感到了一种超脱,一种温暖。身在失意的官场,心系全天下的人,苏轼的心灵是真诚的,也是善良美好的。美好的心灵可以让我们长属于超脱的灵魂。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也在于他能在失意时得到超脱,并让别人得到超脱。正如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确是有大胸怀。”
3.讨论: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大概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问月欲归、恐月高寒、恨月正圆、替月辩解、宽慰祝愿)
五、比较拓展,读透词心
其实,喜欢月亮的“乐天派”不仅是苏轼,还有一位“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
1.比较《水调歌头》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其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知其衣被百代之力。好的作品往往可以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周啸天《诗词精品鉴赏》)
2.学以致用。都已经是千年之笔了,我们还喜欢其中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在怎样的情况下容易想起它?
3.抒写学习苏轼《水调歌头》后的感受。(我们化用余光中的“绣口”抒发自己的感受:)
千年后你的一句
轻叩我的额头
挑起余音袅袅
我明白了
千年后,这首词还能轻叩我们的额头,挑起心音袅袅,让我们的情感得到慰藉,人生走向豁达,心灵获得温暖与超脱,仅这一点,就知道这首词的“衣被百代之力”了。难怪清代文学批评家胡仔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的确是中秋词的绝唱。
六、搜寻“月”诗、增加积累
在你所接触的关于月亮的诗文中,有哪些有关“月”的名句让你铭记难忘?
结束语:美好的诗词值得我们一生品读,近千年前,苏东坡《水调歌头》的芳香飘进了我们的心灵深处,相信它还会向我们的远方飘去,流芳百世,无论何时再与它相遇了,希望都能真诚地从心底与它共鸣。作为今天课堂的结束语,也是对大家最真诚、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
课件22张PPT。水 调 歌 头宋·苏轼三分诗,
七分读,
并是十分。
——苏轼字正腔圆地读
有板有眼地读
有情有味地读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从————(词句)中感受到这是一轮倾诉————(感情)的月亮。请用以下句式说说你对词的感知。 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1.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提出意思不懂的地方。
2.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古代诗词往往讲究“诗中有画”,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诗的意境,只有读懂了诗意的人才能寻得诗中之画,也只有展开想象,才能读出诗中之画。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把酒问月、起舞弄影、辗转难眠、对月祝愿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和,在朝廷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主动请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1074),在杭州任通判期满的苏轼,为了能与从小与自己一起读书、一起长大、一同成名的弟弟苏辙(时任职于山东济南)近一点,主动要求调往青岛附近的密州。直到熙宁九年(1076),41岁的苏轼刚刚过完中秋节,就被调知河中府,期间,这对离别六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身在何处?心在何方?讨论:
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大概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问月欲归、恐月高寒、恨月正圆、替月辩解、宽慰祝愿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1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3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2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 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 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周啸天
《诗词精品鉴赏》千年后
你的一句
“—————”
轻叩我的额头
挑起余音袅袅……
我明白了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
清代文学批评家 积累有关“月”的名句日暮江边的冷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亡国之君的残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离愁别恨的明月: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陶然自得的山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友情深厚的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壮志报国的满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