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8:4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属于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
月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由视觉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洪波。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能够熟读成诵。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比较、探究这首诗与其他写月诗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
三、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马上面临中考的中学生,在以往对诗歌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领会诗歌那独有的艺术魅力。学会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古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其与其他月诗文的不同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我们产生联想的共用途径。我们学习了杜甫、苏东坡,在他们的笔下,月亮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二)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三)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1.正音:
(板书)烽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本篇绝句,内容短小,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四)细读,感受这两首诗的语言表达特色。
诗歌的语言表达特色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首绝句文字简洁,但要学生品味它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诗文中去寻找思路,通过比较,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感受。
(五)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研讨下列问题。
1.该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恰切运用了笛声这一思乡意象,笛声凄凉幽怨,容易引起征人思乡之情,如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比喻十分精彩,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形象地写出了受降城外凄清惨淡的月景,倍增思亲愁情。
(3)“芦管”是听觉,“沙似雪”“月如霜”是视觉,多种感觉综合运用,更渲染了凄凉幽怨的气氛。
2.同是月夜思乡、思亲,《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各有什么特点?
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无眠的原因,《月夜》中主人公几乎无正面描写。
(六)课后作业
比较《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记承天诗夜游》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