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黑羊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节内容。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诚实人到来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探究原因,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3.品味这篇寓言化荒诞为严肃,将歪理作正推的幽默感的语言。
4.展开交流与讨论,进行比较阅读,锻炼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结合进行深刻剖析的能力。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情节化荒诞为严肃、语言将歪理作正推。将第一单元学习过了的《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结合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简介给学生加单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思想,让学生先把握中心,再去多读理清情节,然后体会其语言特点,进行知识迁移阅读其他的寓言作品。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但本文的文章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理解起来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并应就学生仍不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
3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找出并识记本课重点生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中"荒谬"的特点。
4.1.2学时重点
概括段落大意。
4.1.3学时难点
理解课文中"荒谬"的特点。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导入:
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它讲述了什么中心?为什么会有贫富差距?(大家探讨)今天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一篇寓言《黑羊》。卡尔维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擅长用离奇的情节和荒诞的故事来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作品表面荒谬,实则寓意深刻。来体会它给我讲述了什么道理。(和学生一起复习寓言的特点)
活动2【测试】检查预习
二.检查预习:
(一)词语积累
1.学生交流预习整理出来的字词
2.出示重点字词的注音、辨析及解释。
3.识记
4.当堂练习检测掌握情况(助学)
(二)作者相关资料:
1.学生交流作者卡尔维诺的相关信息(学生预习时搜集)
2.出示作者主要知识并识记
3.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助学)
4.作者名言欣赏,了解卡尔维诺作品风格。(课件出示)
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他有句名言:“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他善于借助荒诞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表现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命运的哲理思考。
活动3【活动】三.感知课文,探究问题:
三.感知课文,探究问题:(师生讨论交流明确。)
1.初读感知: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做好简述准备,用一句话概述一下故事。
2.品读: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交代故事背景――贼的国度
发展:诚实人不去偷东西,别人却偷诚实人的东西
高潮:诚实人为小偷提供便利
结局:有了贫富之别
3.探究:
⑴.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诚实人来到贼国之前,贼国是什么样的状态?
以偷为生,不受任何法律和规则的限制,井然有序的过着幸福生活。某个人的财富也是他人的财富,没有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
②诚实人来到贼国以后,他的表现与其它人有何不同?
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规则,还是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别人能够偷到他家的东西,晚上出去躲避,自己不偷
③诚实人来到贼国后,贼国人的行为有何变化?被偷的没有任何财产,一文不名
④诚实人在贼国的行为对自己有何影响?
因为他们有人去偷诚实的人的东西,而诚实的人不偷,打破了循环偷盗的平衡,所以有了贫富分化。变富的人既想获得财富,又想享受清闲于是雇用穷人去偷。
⑵.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荒唐的情节:人人偷窃正常,诚实人不偷窃不正常。
②荒谬的结论:贫富分化由诚实人造成的。
③真正的原因:人性的自私、欺诈和冷酷造成的。
活动4【作业】四.布置作业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
1.富人、穷人是怎样产生的?
2.题目中的黑羊如何理解?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继续探究课文寓意。
2.对课文结局寓意的理解。
4.2.2学时重点难点
对课文结局寓意的理解。
4.2.3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探讨上节课的作业:(
一.探讨上节课的作业:(师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富人、穷人是怎样产生的?
(
阅读第一单元的文章《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总结归纳作何对于贫富分化原因的判断。)
人性的自私、欺诈和冷酷造成的。
2.题目中的黑羊如何理解?
羊以白色为多,“黑羊”有特别、另类之意,还有害群之马的意思。文中,它借指那个“唯一诚实的人”小说以黑羊为题,有种黑色幽默的意味,突出故事的荒诞性:诚实之实不行窃的生存方式,与偷盗国的游戏规则发生冲突,而且导致国家“混乱”、穷人富人出现、警察局监狱产生,成了“害群之马”。是他的另类行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状态,作者这里用的是反讽的手法,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
活动2【活动】二.问题探究:
二.问题探究:
1.文中三次谈到人人“都是贼”,对于这“贼”的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分析。
建议教师设置相应的问题阶梯帮助学生理解。比如:
(1)生活中“贼”给人的印象是什么?
(2)分析三次“贼”出现的情况,然后思考:这“贼”在任何一种社会情况下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性质,那么,这种性质是否可以有象征意味的理解呢?是否是造成社会秩序的原因呢?
这“贼”应当有象征的意味。可以被理解为“人性的本质”,具体的分析下去,其实是指人类自私、欺诈、冷酷的本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秩序显得荒诞,而且不管社会秩序如何变化,社会如何演进,而作为基础的人性总是不变的。在这个意义上,文章更多了冷峻与讽刺的意味。
2.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始终用“诚实人”来称呼他,我们来探讨这个诚实人。(1)请问,这是作者的“偷懒”呢,还是“别有用心”?为什么?
是“别有用心”。用“诚实人”来称呼,目的是淡化其姓名,突出其特征,且使之更富(某类人的)代表性。
(2)诚实人的品性中除了诚实,还有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如执着,恪守道德准则,不同流合污,知情达理等。(2)对比手法。要点:诚实人与众人对比,可从品德的对比,力量的对比、结局的对比等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
3.原文作者有个结尾:“唯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也死了,是饿死的。”找出课文中预示“诚实人”结局的相关材料。讨论交流改写诚实人最后的结局。
4.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关于它的寓意,有人说是讽刺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有人说是揭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有人说是个体的品行能改变这个局面,有人说是独善其身的人会被荒诞的社会吞噬,有人说是文明社会需要自由、公正、宽容。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申述理由。
选择认同的一种说法,说出认同的理由,要求紧扣文本自圆其说。
活动3【练习】三.品味语言:
三.品味语言:
1.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此处的幸福可以理解为包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这是一种建立在欺骗与偷窃、掠夺与荒诞逻辑的基础治丧的社会秩序,竟然可以因为罪恶与卑鄙的平等而令人产生幸福感。
2.
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
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
读小说、看河水,看似无聊、随意之举,实有所求、所指:轻松、闲暇、精神愉悦……
3.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虚构的特点,但我们读后又觉得它是真实的。对于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说中“诚实人”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秩序、贫富现象等方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
活动4【作业】四. 拓展阅读:
四.
拓展阅读:
给学生印制卡尔维诺的寓言《做起来》,让他们分组讨论这篇寓言的中心、情节、寓言特点,和本文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