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陋室铭》。首先,介绍一下本次说课的总的设计理念,国家课程标准不断完善,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解决的是: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诠释的教学是:利用课程资源,师生共同组成的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鉴于此,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方面呈示说课内容。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课程资源最重要,最基本的还是教材,那么教师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就至关重要《陋室铭》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小短文,本单元是所选的文章都是对人精神世界的探讨,而《陋室铭》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事实沉浮的独立人格。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本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说完了教材,我们再看一下学情,本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经验、方法,完全可以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设定,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
那么用什么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呢?我们知道新课标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结合文本我主要采用朗读法、点拨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分组合作,相互讨论等方式学习。
由于陋室铭篇幅简短,语言优美,因此在课堂上我把朗读定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文章韵味。 把如何理解短文寓意定为教学难点,在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上给学生一些启示。
当然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展示就在教学程序中,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作者资料及文章背景,借助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
让学生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为课上交流做准备。课中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诵读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并提问“如此积极昂扬的诗意出自哪个诗人呢?刘禹锡
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引导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给出的诗人被贬后三次搬家的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从而了解诗人写下文章的原因,以更好地理解文意。刘禹锡与《陋室铭》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辨音识字: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多媒体呈现重点词,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完成教学目标一的要求。
怎样阅读呢,在此我安排了三读蓄势:
1、初读(学生自读;熟悉字音,找出韵脚如韵母都是
ing
名
灵
青
丁
经
形
亭
这些字通常在二·四·六句的后面)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畅读(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重音,读后,留一分钟让学生断句,小黑板出示正确答案,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词类活用
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朗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亮点奠定了基础。
(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
学好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引导学生读懂意思,读出味道。学生品读探究:
1、理内容
⑴ “陋室”“陋”的理由。 “陋”为房屋的形陋(物质上)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精神上),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室主高尚。“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
(2)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不“陋”,
来表现室主品德高尚?
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风生,纵情畅怀。)
日常生活(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怡然自得,高雅脱俗。)。
(2)再次关注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体现作者志趣高洁,品德高尚
3、明写法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 ,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作业设计:
抛出疑问”刘禹锡被迫三次迁居、身居陋室,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畅谈感受,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启发或点播
:尽管身处陋室,物质匮乏,可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致,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接下来,请看我的)附: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环境雅
陋室不陋
情趣雅
君子之德
心志雅
托 物
言 志
【设计理念】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最后总结教学得与失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真正落实到“读”,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
综观我的教学设计,打破了就讲解而分析的传统,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法,既让老师轻松起来,有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思,放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