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椰子树与平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论点及论题,理清其论证思路。
2.结合语境,解析文中语句含义,正确辨析句子内蕴的语气。
3.选择一个专题,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文中的观点,结合实际,展开交流与研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教材分析
作者借写云南椰子树从有到无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人人需要平等,但并没有真正的平等,即使看上去平等,也是消极的平等,指出了消极的平均主义的危害。
3重点难点
目标1.2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板书几个词,比如:石块,电视,奸诈。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与思想,将这三个词语合理地组合起来,表达一段思想或故事。当学生做完了这些后,教师总结。
二、预习检测
1.检查预习,学生交流讨论上节课布置的练习。
2.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可惜啊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教师小结。
三、问题探究
浏览全文,标注生字词,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标题是《椰子树与平等》,请问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根据。
2、关于诸葛亮砍椰子树的原因分析有三种,请你分析予以查找与概括。
3、作者认为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作者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
第1题:作者是借“椰子树”来说明自己对“平等”的看法。原文中作者说“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作者其实是想痒阐明自己对于“平等”的观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2题:
原因一:诸葛亮为了用孔孟之道教化蛮夷之人而砍树,并且用武力威胁别人执行。
原因二:诸葛亮为了纠正蛮夷之人轻狂的道德缺陷而砍树。
原因三:诸葛亮为了让不同地域的人达到生活与道义平等而砍树。
第3题: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向上拉平”,其一是“向下拉平”。作者赞成“向上拉平”,因为我们可以从用语中看出作者对于“向下拉平”的讽刺意味。具体来说,比如,“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诸葛先生采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结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21教育网
四、语言品析
1.结合课文语境,解释加点词义。
①砍树用的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的人手够用,刀斧也够用。当地人明白这个意思,就怕了诸葛先生。21cnjy.com
②对于此事,野史上是这么解释的:蛮夷之人,有些稀奇之物,就如此轻狂,胆敢藐视天朝大邦;没了这些珍稀之物,他们就老实了。21·cn·jy·com
③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幸福能力的差异。2·1·c·n·j·y
师生讨论明确:
第①题:诸葛亮军队人多,会用武力来杀人。
第②题:诸葛亮把云南椰子树砍光的事。
第③题:精神上的幸福。
2.结合课文语境,品析作者的语言特点。
①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②就以诸葛亮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的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www.21-cn-jy.com
③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
师生讨论,明确:
第①句: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来造成强烈的反差,以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具体地说,便是帕霍姆追求之心极大,可得到的极小,这之间的对比形成了讽刺的效果。
第②句:作者在这句里运用了独特的想像与夸张来造成幽默的表达效果。
第③句:作者在这句里通过故意违反常理的思维方式得出一个荒谬的结果来表达讽刺之意。
五、教师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