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09:2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学情分析
1.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语感,掌握了基本的解读文言文的方法。
2.本人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浓厚,具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
3.通过初一、初二的学习积累,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识别常见特殊文言句式。
3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字音和断句。
2.了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
4.1.2学时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以读带译。
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3.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段。
4.1.3学时难点
1.有节奏地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完成课文第一段的翻译。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显示:
最美教师张丽莉:当失控的客车撞向学生时,她毫不犹豫,将学生推向安全地带,自己却惨遭客车碾压,年仅28岁的她高位截瘫,永远失去了双腿,她说假如让她重新选择,她还是会选择保护自己的学生,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这是我的本能”。在生死刹那间,张丽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这更是一种“大义”,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先哲就提出“舍生取义”、“义重于生”的观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感受这位先贤不朽的思想和高尚的气节。(老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课前预习展示,由展示小组同学发言,介绍作者和其思想主张,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
三、读一读
朗读课文,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把握节奏。
2.请同学单个朗读,其余同学听读,并作点评,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存在的疑惑,老师帮助解决,再次订正字音和断句。
 多媒体显示: 字音:
1.故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一箪食,一豆羹
(dān
gēng)
5.蹴尔而与之
(cù)
停顿和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班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把握语气。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看哪个组读得准确流畅、富有节奏。
四、译一译
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自译
让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己串译全文。
2.互问
同学们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3、反馈
教师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并对文言知识点进行一下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⑵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⑶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说一说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和行文特点,试背课文。
老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议论文
老师: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师:很好。我们概括一下,也就是“舍生取义”。
老师: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发现这篇文章很有节奏感,这是什么原因?
同学们回答,老师总结:因为文章中有许多排比句和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有一种音韵美。
让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诵读,练习背诵。
六、布置作业: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2.背诵全文。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研读第二自然段,翻译并归纳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
2.总结文中的主要文言知识点。
3.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4.2.2学时重点
1.归纳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总结文中的主要文言知识点。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4.2.3学时难点
1.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
4.2.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抽查背诵
抽查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品一品
品读全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1.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那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老师总结)
明确:开篇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鱼而取熊掌,由此类比论证当生和义不可兼得时,舍生而取义,至此全文的中心论点明确。
2.提出论点之后,作者有事怎样论证的?(引导学生梳理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老师提示:可以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将论证过程串联起来。
明确:首先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然后从反面进行假设论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此得出结论:有比生更重要的,那就是“义”,有比死更让人厌恶的,那就是“失义”,“舍生取义”的原因是“义重于生”。
3.
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说明即使是乞丐,在面临生死时,也有生命的尊严,即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不失义”。
4.最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向”和“今”作对比,指出人们“失义”的原因是“见利”,在利益面前有的人“不辩礼仪而受之”,这就是“见利忘义”,很显然,作者对这种人持批判的态度,尤其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更增强了批判的语气。最后指出,这总行为正是“失其本心”的表现.那么,孟子所说的是什么呢?即人的本性,也就是“羞恶之心”。
老师总结: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结构严谨,思路缜密,环环相扣,语言气势磅礴,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举一举
拓展延伸,进一步理解舍生取义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明确:义,指正义,大义,道义,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义气。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都以此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⑴抗元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⑵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做为国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⑶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
五、辩一辩
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看待“舍生取义”?
如:面对凶狠的歹徒时,我们应该怎样做?面对落水求救的人,我们又该怎样做?
(注: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引导中学生既要心存正义、大义,又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在没有能力与歹徒搏斗、救助他人的时候,应该选择先保护自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别人,比如向大人求救,打电话报警等,不要在自己能力不允许的情况下做无谓的牺牲。)
六、写一写
1.结合上面所列举的舍生取义的人物事迹,给本文补写两个论据,要求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紧扣论点。
2.本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宁可放弃生命也不能失去大义,但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耻,越王勾践更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思想是否矛盾?请学习本文思辨的方法写出你的理解和观点,不少于300字。
七、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充满了思辨性,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一个难点。另外,舍生取义这样的价值取向对于中学生而言还很难深刻理解,老师的引导很关键,既要弘扬这种精神,又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这并不矛盾。
在教学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文言知识点的解决。本文文言知识点比较多,学生一时半会儿很难完全掌握,需要课后做大量的复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