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11:00:07

文档简介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2学情分析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是一篇叙事性文章,对于故事的主题,学生一般会认为这是讽刺主人公帕霍姆贪得无厌的文章,其实,这样理解过于简单,太片面。比如,帕霍姆的死亡原因,关于“表面原因”与“深层原因”的思考,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总结明确。但对于“引发的思考”,学生的认识可能就会比较浅近,因此,教学时能结合生活中的某些实例,或者假设某些情境引导思考的深入。在创设这些情境之后,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良好的课堂讨论情境将有助于思维训练与教学目的的达成。
3重点难点
重点: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及结构。
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关于人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会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等等。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散行板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活动2【活动】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来又几度出国游历考察。这一切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10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复活》等等。(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
活动3【练习】检测预习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积攒()铁锨()贫瘠()
广袤()罂粟()()咫尺()
2.解释下列词语或用下列词语造句。
集思广益:
辗转反侧:
熠熠发光:
活动4【活动】复述课文
1.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
角度提示:(1)帕霍姆的角度(2)故事叙述者的角度(3)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4)其他角度
2.学生复述。
〔学情预测〕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概括表达的能力。学生多会按照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来概括。但教师在引导时多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叙述顺序进行创意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与发展。
3.师生评点。
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等。
活动5【讲授】课文分析
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列出问题。(投影或板书)
(1)比较标题: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思考: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2种?
(2)进一步比较分析标题:
结合课文,思考:A.他需要多少土地?B.他想要多少土地?C.他能要多少土地?
〔学情预测〕教学中应重视对学法的指导。对于这样一篇长文,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然后提纲挈领,进入教学的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本文标题就是一个富矿,它与文章的意旨,结构层次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这两道题的难度较大,教师最好能将以上的问题再细化,设立引领的台阶。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组或个别指导。
3.明确:
第(1)题:A答案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触;而B答案中的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这样在阅读之后,我们将会通过帕霍姆的故事引发共鸣,从而深切地思索个人的生命意义与追求。只有这样,文章才更富有启人深思的力量。
第(2)题:见板书。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的“阅读练习?探究”第一、二道题。
2.参看下面的提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像,写一段故事。
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活动7【讲授】板书设计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生活情况(财产)心情(结果)
需要多少土地五十公顷属于自己的土地心中充满欢乐
想要多少土地生活比以前强十倍不满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
能要多少土地想获得比以前多十倍的土地死亡,获得了六英尺的土地
课件13张PPT。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把握主要内容,赏析精彩句段
三、归纳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作者作品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63---1869年,创造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完成了他创作历程中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第二步里程碑
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
1889---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
思 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
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有力的一部著作,
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
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解题
?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速读课文,要求:1、标段序
2、标出生字词
3、标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或段落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掌握下列字词 咂( ): 用唇吸;呷。
棘 ( ): 泛指有刺的草木。
灼( ):烧;烤。
广 袤( ):
辗转反侧:
集思广益:
与众不同:zājízhuómào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不同于一般。广阔、辽阔。合作探究(一) 赏析精彩语句对于主人公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句子有哪些?
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进行简要分析。
提示:1、探究角度:修辞手法、人物描写传神
词语、感受体验等
2、用“我喜欢--------------,因为----------”说话。 合作探究(二) 赏析精彩段落 读57---60自然节,回答下列问题:1、“尽管双腿。。。加快速度”前后两个分句
矛盾吗,为什么?
2、选文对主人公的描写主要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有一个情节“他正准备停下脚步,却突然 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喊。”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合作探究(三) 品味耐人寻味的结尾
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还会有哪些可能?为什么这样的结局最好?为什么还要特别点明“六英尺”? 合作探究(四) 归纳人物形象以 “我认为帕霍姆是一个----------的人,因为----------” 写几句话。
合作探究(五) 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固然是好的,但要把握好度,特别在物质上不要过于贪婪,要明白“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不要过于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拓展延伸请以“帕霍姆,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