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11:01:03

文档简介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积累常用生字词。 
2、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难点是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作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早就读过一篇《渔夫和金鱼》的童话,故事中贪婪的渔夫老婆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令人深思不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个《渔夫和金鱼》的生活版!让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那位编故事的高手——托尔斯泰。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被列宁称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天才艺术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初读课文:
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生词
找出文中帕霍姆人生的三次转折点
3、展示自学,教师补充
(1)展示积累
辗转反侧: 集思广益: 与众不同:
(2)复述故事
(3)整理小说故事情节
4.初步体悟小说主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积累常用字词15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回顾小说故事情节,深入体悟小说的主题。
2. 品味文中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发展情节的方法。
3. 探讨帕霍姆悲剧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树立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温故推新(指名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
结局:帕霍姆悲惨死去,仅得埋葬之地
二、文本探究
讨论交流:
1.造成帕霍姆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直接原因:体力透支,极度疲乏
“由于干渴,他的双唇都开裂了……好像不属于自己似的。”
根本原因:贪得无厌,愿望不切实际
“如果这些地都属于我,该有多好啊。”
“我在向前走上三英里”“这片地真不错,不要未免太可惜了,越往前走,土地看上去越好。”
……
悲剧过后,我们不禁感叹:如果帕霍姆在最后放弃土地,保全性命,他依然有机会再去获取更多成功。那么,帕霍姆当时后悔了吗?
2..文中帕霍姆的心理有过怎样的变化?
“只要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
“这是一片处女地,像……,像……”
“如果我刚才不那么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
进取——惊喜——贪婪——恐惧——悔恨
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有力的推动了帕霍姆悲剧的发展,且成功刻画了一个永不知足,贪得无厌的鲜明人物形象。
3.大量的心理描写中,我会觉得帕霍姆并不是一个完全令人生厌的角色,那么:在你心中,帕霍姆是否一无是处?
不。他做得……
对:有理想,有追求,永不自满
“现在受一个小时的罪可以换来一生的幸福。”
错:贪得无厌,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如果这些土地都属于我,该有多好啊。”
小说中对帕霍姆的追求和付出进行了大篇幅的刻画,然而他震撼人心的死,作者却只用了寥寥数笔你以为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
4.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完全出乎意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主次分明,强烈对比中,引人深思。)
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这样的结局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在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概括主题:
三、课堂拓展
链接实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多媒体展示图片)。
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因为贪婪索取而变得麻木疯狂。
(1)列举樊甲生、汪 某的实例,引导学生体悟
贪婪到极致是麻木和疯狂。
(2)列举孔乙己、骆驼祥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自满自足,停止不前的人生更可悲
(3)沉淀思绪,体悟人生
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土地?
现身说法:作为教师,我需要……
作为学生,我需要……
引入孔子名言: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四、课堂小结
1.作品主题
2.写作特色
3.思想启示
五、练习检测
1.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2.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3.交流作业。
课件22张PPT。 —— 托尔斯泰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学习目标1. 回顾故事情节,体悟小说主题。
2. 品味文中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发展情节的方法。
3.探讨帕霍姆悲剧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树立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的人生观。小说情节
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帕霍姆两次买地
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
帕霍姆悲惨死去,仅得埋葬之地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思考交流造成帕霍姆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体力透支,极度疲乏
“由于干渴,他的双唇都开裂了……双腿不听使唤,好像不属于自己似的。”贪得无厌,追求不切实际
“如果这些地都属于我,该有多好啊。”
“我在向前走上三英里”“这片地真不错,不要未免太可惜了,越往前走,土地看上去越好。”
……文本探究: 文中帕霍姆的心理有过怎样的变化?“只要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
“这是一片处女地,像……,像……”
“如果我刚才不那么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 进取——惊喜——贪婪——恐惧——悔恨
推动情节发展、成功塑造人物
排疑解惑: 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完全出乎意料,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强烈对比中,引人深思。
主次分明,详略有致,。 各抒己见:帕霍姆是否一无是处?对:有理想,有追求,永不自满
“现在受一个小时的罪可以换来一生的幸福。”
错:贪得无厌,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如果这些土地都属于我,该有多好啊。” 主题体悟 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
樊甲生(右)和其妻在法庭受审
“贪欲膨胀使我把持不住自己”
职务:原任郴州市委宣传部部长
罪名: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判决结果:湖南省株洲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9年, 2011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大厅,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用水果刀捅伤前来接机的母亲。 据亲属介绍,今年24岁的汪某留学日本每年开销三四十万元,仅房租每月1.2万元, 五年来所有费用都靠母亲每月七千元的工资来支出。为了儿子,母亲顾某曾多次向朋友借钱。事发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母亲当场倒地昏迷。贪 婪 到 极 致 是 麻 木 和 疯 狂…… 好吃懒做
碌碌无为
醉生梦死
沉淀思绪: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土地?
作为老师,我需要……
作为学生,我需要……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孔子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
志向不能自满,享乐不该追求极端。 课堂小结小说主题:
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
写作特色:
1、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2、主次分明,强烈对比,发人深省。
一点启示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练习检测
1.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标题中的“土地”象征人的欲望,点明了文章主题;疑问句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2.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丧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这样的情节才使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
结 语 生命有限,人生应当适度进取;欲望无边,做人要会知足常乐。
同学们,就让我们立足现实,设计自己 ; 脚踏实地,成就自己!做一个清醒、努力,乐观、奋进的成功者!
交流作业 以“一个俄国人给我的思考”为话题,写一段随笔,字数不限
掌声送给所有的参与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天才艺术家”,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积累字词咂(zā)
棘(jí)
灼(zhuó)
广袤(mào)
辗转反侧:
集思广益:
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