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主题,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2学情分析
根据九年级孩子的特点即:对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理解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样孩子们学习这一课就不会太难。为此我确定了以上学习目标。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把握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是探究小说主题,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够用?
活动2【活动】
出示并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主题,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活动3【活动】解题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疑问,有什么作用?
引发思考,揭示了主人公在土地方面的贪得无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活动4【活动】自主检测
1、作者简品:
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63---1869年,创造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完成了他创作历程中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第二步里程碑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
1889---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2、积累字词
咂(zā):用唇吸;呷。
棘(jí):泛指有刺的草木。
灼(zhuó):烧;烤。
广袤:广阔、辽阔。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与众不同:不同于一般。
3、文学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1]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细节进行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包括序幕(可有可无),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可有可无)。
4、复述课文。帕霍姆买地。
活动5【活动】自主学习,理清故事情节
浏览文章 根据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每个情节的主要内容。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
结局:帕霍姆悲惨死去仅得埋葬之地
尤其开头部门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
活动6【活动】合作探究,评说人物,探究主旨
合作探究 评说人物 探究主旨
1、 研读课文:根据情节,分别说一说,从这个情节中你看出帕霍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勾划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这属于什么描写方法,并作适当分析。
提示:从情节中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句子,并概括出性格特点,尽量用文中词语。
小组合作,明确:帕霍姆是一个曾经勤俭持家、苦心经营而致富的农民,最后因为对土地贪得无厌而悲惨死去的可怜人。
2、再读课文:通过帕霍姆的故事,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小说通过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固然是好的,但要把握好度,特别在物质上不要过于贪婪,要明白“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不要过于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活动7【讲授】小结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自己要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就像高官徐才厚,像上网、喝酒、赌博等过度的那些人,他们在忏悔的时候会说:如果能重新开始,那该多好。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活动8【作业】
文思飞扬
面对着躺在“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土地的帕霍姆,你将这样对他说:“帕霍姆啊,帕霍姆,你真是一个……”
课件13张PPT。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解题
?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主题,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自主检测作者
字词
文学常识
概括文章内容 作者作品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63---1869年,创造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完成了他创作历程中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第二步里程碑
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
1889---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
思 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
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有力的一部著作,
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字词咂( ): 用唇吸;呷。
棘 ( ): 泛指有刺的草木。
灼( ):烧;烤。
广 袤( ):
辗转反侧:
集思广益:
与众不同:zājízhuómào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不同于一般。广阔、辽阔。文学常识1 小说的三要素:
2 故事情节的组成部分:
3 刻画人物的方法:
4 小说的环境包括:(人物)、 (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肖像)、(细节)、(环境)(侧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主学习 理清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根据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每个情节的主要内容。帕霍姆欲买地 (1—3)帕霍姆两次买地(4—10)帕霍姆第三次买地(11—54)帕霍姆精疲力竭,悲惨死去。
仅得六英尺埋葬之地(55-64)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合作探究 评说人物 根据情节,分别说一说,从这个情节中你看出帕霍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勾划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这属于什么描写方法,并作适当分析。
提示:从情节中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句子,并概括出性格特点,尽量用文中词语。合作探究 评说人物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勤劳有理想热爱土地贪得无厌全力以赴不怕吃苦贪婪反省心理描写合作探究 理解主题 提示 :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 小说通过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固然是好的,但要把握好度,特别在物质上不要过于贪婪,要明白“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不要过于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文思飞扬盖棺定论,面对着躺在“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土地的帕霍姆,你将这样对他说:“帕霍姆啊,帕霍姆,你真是一个……”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