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二)技能与方法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3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导入,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居室相对比,说说对其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人是如何认识的呢?由此引出课题《陋室铭》(幻灯片1)以及作者简介(幻灯片2)。
(二)诵读(幻灯片3):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3、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可以以答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语句。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三)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思考阅读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多媒体展出(幻灯片4)。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教师设计了4个问题(幻灯片5)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经过的讨论与教师的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多媒体展示师生的板书(幻灯片6):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高洁傲岸的节操
陋室不陋托物言志
诸葛亮
自比何陋之有?安贫乐道的情趣
子云亭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5朗读、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6知识迁移
完成下面的对偶创作:
(幻灯片7)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
(五)反馈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幻灯片8):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如学生铭、教室铭、寝室铭等。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教学评价:
本设计使得三维目标得以较好的实现,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于目标设计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学生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可是,在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的积极性并未得到最大发挥,可见,教师的提问艺术还有待加强,使问题明确化、简单化,学生们都能够回答。最后,“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如学生铭、教室铭、寝室铭等。”这一问题的设置,将有限的课堂延伸到了无限的生活中去,使得学生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
课件17张PPT。 陋室铭
刘禹锡陋 室 铭刘 禹 锡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 语文修复后的安徽和州刘禹锡故居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一再被贬。走近作者
课文题解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
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形式短小,文字简洁,
句式工整,而且押韵。陋 室 铭陋室铭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xīn tái hén lián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hóng rú tiáo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d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shǔ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读美文
读通读顺刘禹锡 二读美文
读出音韵押 韵韵脚(ing韵):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对 偶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三读美文疏通文意一、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
4、往来无白丁:
5、可以调素琴:
6、无案牍之劳形:
这只是;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没有学问的人弹奏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二、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何陋之有?
三读美文疏通文意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读美文
疏通文意 课 文 翻 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和我交谈的人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读美文
领悟意境1、陋室到底陋不陋?2、作者起笔为什么要从与陋室
不相干的山、水写起?3、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提到
诸葛亮、扬子云、孔子三人? 四读美文
领悟意境陋室到底陋不陋?环境幽雅(景)交往儒雅(人)情趣高雅(事) 陋室不陋 四读美文
领悟意境 作者起笔为何要从与陋室不相 干的山、水写起?山名仙设喻引题惟吾德馨水灵龙陋室不陋德馨类比 四读美文
领悟意境文章结尾为什么要提到诸葛亮、扬子云、孔子三人?
古贤自比诸葛亮扬子云孔子(古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淡泊)(点题)类比五读美文
体悟情感陋室铭
设喻引题陋室不陋古贤自比 山 水 陋室
仙 龙 德馨
名 灵 不陋环境幽雅(景)
交往儒雅(人)
情趣高雅(事)反问点题(引)(描)(赞)托物言志高
洁
傲
岸安
贫
乐
道拓展延伸 学 生 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
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
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
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
吾辈云:“何乐不为?” 背诵竞赛背诵《陋室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