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XXXXX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浮力”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首先是说教材
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浮力》这一节,本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浮力的概念及阿基米原理的掌握。这是在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下《运动和力》的基础上,对力,特别是不能直接测量的力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更好地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根据教材,我为本节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浮力的大小”实验。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③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结合阿基米德定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精神,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为教学重点,并设置了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接下来是说学情:
我授课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强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并且已经在之前学习过《运动和力》,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和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只是停留在能具体测量的力的层面,对像浮力这样抽象的不能直接测量大小的力缺乏系统的认识。
然后是说教法学法,我采用的教法有实验演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学生的学法主要是合作探究法
再是说教学过程,我把整节课分成四个过程,分别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三)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四)作业布置,游刃有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比较趣味性的实验来导入我的新课。
首先我通过把乒乓球放入大量筒中,将学生带入这个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再提问“如何不移动量筒将乒乓球拿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一问一答的方法引出浮力的概念。
(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引出浮力的概念后,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应该怎么计算呢?
3.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4.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
因为我上的是浮力的第一课时,所以我只会探究前两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可作为预习内容让学生在课下思考。
我们要探究的浮力,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浮力的概念,所以我设置了第一个探究实验:
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我将展示实验的PPT:
先将物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F1;再将物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
力计示数为F2;将物块从水中取出,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能变为F2。
然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得出结论,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突显了教学的重点,并得出了浮力的方向。同时也得到了浮力的称重法探究公式:F浮=G物-F拉
我们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我们已经通过探究一得出了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作用点那个浸在液体中的物块,那么我们还需要知道力的大小。
所以我又设置了第二个探究实验:
我将展示实验的PPT:
将小石块悬空于弹簧测力计下称重,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等于小石块重力G);在量筒中加入V1体积的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量筒中液面示数为V2。改变小石块的重量,多次重复以上实验,以消除实验的偶然性。
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得出了阿基米的原理后,通过公式的推导:
F浮=G排液
=m排液×g
=ρ液gV排液
进一步突出了教学重点:阿基米的原理的掌握。
(三)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分组讨论可以让学生交流思想,并且可以通过交流学会总结归纳知识点,所以我设置了以下几个讨论题:
结合书本P12页思考与讨论,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浮力的大小是不是总是向上,竖直向上跟垂直向上两种说法那种是正确的?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可以初步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3、对于不规则的物体(不能直接测得其体积),该怎么利用浮力测得其体积呢?
4、除了静止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外,上浮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在学生讨论后,我再给出解答,从而加深学习对知识的印象。
(四)作业布置,游刃有余
作业是巩固旧知识,探求新知识的重要环节,为了学生能把本节课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我在布置书面作业的同时也布置了拓展练习,让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拓展思考:思考生活中哪些生活小窍门是运用浮力这个原理的。
又因为本节课是浮力的第一课时,为了巩固本节课,也为了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基础,我又布置了预习作业:
结合探究一的
实验,预习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力求把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点,根据对重难点的把握,设置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1.3水的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
大小:阿基米的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
课件19张PPT。水的浮力第一课时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说课内容一、说教材——①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浮力》这一节,本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浮力的概念及阿基米原理的掌握。这是在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下《运动和力》的基础上,对力,特别是不能直接测量的力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更好地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一、说教材——②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浮力的大小”实验。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③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结合阿基米德定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精神,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一、说教材——③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
难点: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二、说学情
我授课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强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并且已经在之前学习过《运动和力》,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和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只是停留在能具体测量的力的层面,对像浮力这样抽象的不能直接测量大小的力缺乏系统的认识。三、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实验演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
说学法:
合作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三)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四)作业布置,游刃有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将乒乓球放在大量筒中,师问:除了将乒乓球倒出来,用什么方法能把乒乓球从量筒中取出来呢?
生答:加入水,让乒乓球浮起来。
师问: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那么这个使乒乓球浮起来的力应该是什么力呢?
生答:浮力。
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先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2.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应该怎么计算呢?
3.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4.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实验:
先将物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F1;再将物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
力计示数为F2;将物块从水中
取出,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能变为
F2。(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现象分析:
学生观察对比,由此得出水给物块一个向上的力。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并得出浮力的称重法探究公式:F浮=G物-F拉(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探究二: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实验:
将小石块悬空于弹簧测力计下称重,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等于小石块重力G);在量筒中加入V1体积的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此时弹
簧测力计示数为F2,量筒中液面
示数为V2。改变小石块的重量,
多次重复以上实验。(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现象分析:
学生探讨并结合书本,对比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F1-F2)与V2-V1的数值关系。
得出结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即阿基米德原理)。探究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二)实验探究,现象分析公式理论推导:得出
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液
=m排液×g
=ρ液gV排液探究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三)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结合书本P12页思考与讨论,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浮力的大小是不是总是向上,竖直向上跟垂直向上两种说法那种是正确的?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可以初步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3、对于不规则的物体(不能直接测得其体积),该怎么利用浮力测得其体积呢?
4、除了静止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外,上浮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四)作业布置,游刃有余1、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1.3相关练习。
2、拓展思考:思考生活中哪些生活小窍门是运用浮力这个原理的。
3、结合探究一的
实验,预习浮力大
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
么五、说板书设计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
大小:阿基米的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液)1.3水的浮力谢谢!课件11张PPT。水的浮力(一)1、看课本图氢气球往上升气艇悬浮在空中潜艇悬浮在水中飘浮在水面的木块、游泳的人等等一、浮力无处不在结论:水有浮力你见到过生活中有浮力存在的现象吗?2、演示实验:①木块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水中。受力分析:结论:水面上的木块受到水的浮力。②下沉物体:结论: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F浮=G-G′
(两次读数差)③物体放在其他液体中:结论:所有液体都能够对放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浮力不同。3、看课本图说说实验的现象和说明的问题4、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二、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关系1、看课本:说说探究的基本步骤。2、演示实验:阿基米德定律实验步骤: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方法:往溢水杯里
倒水,直到溢水杯口有水流出
2、等水流停止后,在溢水杯口接一塑料袋
3、用弹簧秤称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并记录
4、把金属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记录弹
簧秤的读数F'
5、计算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
6、称出被金属块从溢水杯中排到塑料袋中
的水重G排液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F浮=G排液ρ液 V排液g=V排液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它等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这个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练习: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盛液体的容器
C、液体 D、物体本身
2、体积为50厘米3的铜块,全部浸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是 厘米3,排开水的重是 牛
受到的浮力是 牛;
若它的2/5体积浸入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
是 厘米3,受到的浮力是 牛。
C500.490.49200.196你现在知道了几种计算浮力的方法?1、弹簧秤法: F浮=G-G' 2、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法:
F浮=G排液=ρ液 V排液g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1、浮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2、浮力的方向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阿基米德原理
5、科学的实验方法课件11张PPT。水的浮力(二)1、计算浮力有哪几种方法?
2、用语言来表述阿基米德原理。
3、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跟物体的哪些因素无关?
跟液体的哪些因素无关?知识回顾 1、同一个锥体用如图所示两种方法浸没在水中,这个锥体受到水的压力差是( )
(A)左边一个大
(B)右边一个大
(C)一样大
(D)都等于零练习: 2、体积为1分米3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向上的压力是28牛,受到水向下的压力是 牛;如果深度增加后,受到向上的压力变为42牛,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牛(g=10牛/千克)C1810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的面积分别相等,并且相对应的距水面的深度相同处,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所以长方体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受到水的压力的大小分别相等,方向分别相反,分别平衡。 现象: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压强。
原因:上表面距水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水面的深度。 又因长方体上下表面的面积相等,因此,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 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其合力是竖直向上的。大于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 所以长方体受到的浮力等于下表面和上表面的压力差。 把一块腊块放入烧杯里,让腊块紧贴烧杯底,加入水,观察腊块会否上浮?然后拨动腊块,使之不再紧贴烧杯底,观察能否上浮,请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 动手实验答:水对腊块的底部没有向上的压力,由压力差法知腊块没有受到向上的浮力。答:水对桥墩的底部没有向上的压力,由压力差法知桥墩没有受到向上的浮力。桥墩受到浮力吗? 1874年8月的一天,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的西南方,有一艘深海考察潜艇,为研究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正在向深处下潜。
舱内的考察人员被海底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致使下潜速度过大,船体猛然撞到海底,陷入海底的沉积物中了。
船员把潜艇水舱中的水全部排出,企图上浮。奇怪的是,潜艇丝毫不动,像被海底“吸”住一样。这是为什么?难道浮力真的消失了吗?怎么办?你能替他们想出摆脱困境的办法吗?
讨论:打捞沉船试一试1、某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秤测得其重力为10N,一部分浸在某液体中时(如图),弹簧秤示数为3N,则该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为_____N,物体底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为___N。772、下列图中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到水的浮力的是( )EACD紧粘在容器底部的立方体橡皮泥粘在容器侧壁的橡皮泥3、尖端打入河底的圆柱体木桩受浮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