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题目
一
二(一)
二(二)
三
四、作文
总分
分数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ian)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ì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脏物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2分)
A.既然敌我力量悬殊,与其负隅顽抗,寡不敌众,不如撤退,以保全有生力量。
B.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C.节日的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D.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流芳百世。
4.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齐白石的画大体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啦,树丛啦,
,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啦,蚱蜢啦,则画得细致极了,那真是
描绘出来的,纤细的触须,虫翅上的脉络,都
。这两种笔墨结合在一起,彼此衬托,
;植物更显得欣欣向荣,草虫更显得
。
A.用墨如泼
惜墨如金
清晰可见
相映成趣
生气勃勃
B.浓墨重彩
轻描淡写
依稀可见
相映生辉
勃勃生机
C.粗犷豪放
刻意求工
历历可辨
相得益彰
栩栩如生
D.寥寥数笔
煞费苦心
历历可数
相互配合
呼之欲出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B.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D.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6.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里,平均海拔5500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
③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
⑤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A.⑤①③②④
B.④⑤③①②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③①⑤
7.填空(10分)
(1)汉乐府《长歌行》中,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
(3)《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
。
(4)《石壕吏》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
(5)《黄鹤楼》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
。
二、阅读理解
34分
(一)(9分)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8.“小船又飘回来”的“飘”照应前面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中“敌人的愿望”指的是:
。(2
分)
9.文中画“
”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的心理活动。(2分)
10.“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1.文中哪一句话从侧面表现了老头子对抗日队伍所起的作用?(1分)
12.用“﹏﹏”在文中标出一句属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自己仿写一句。(2分)
(二)美丽如初(10分)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 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 ”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3.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3分)
答:
(1)
(2)
14.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2分)
答:
15.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2分)
答:
16.纵观全文,(1)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 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3分)
答:(1)
(2)
(三)阅读,回答问题。(1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9分)
[甲]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列词语。(2分)
名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
18、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无
丝
竹
之
乱
耳
11、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1、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2分)
20.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B.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C.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开花是隐藏着的。
(二)诗词赏析(6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
的景象。
2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两句,赏析这两句诗。
三、作文(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也是明了的过程。
请以“我读懂了
”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