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3、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4、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学习重点】
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学习难点】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8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2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973—1929)字卓如,号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乐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受康有为影响而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参加了1898年的“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回国后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党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担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2、背景资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很有教育意义。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3、文体知识: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也可兼用其它的表达方式。它一般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即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主议论文除了一个中心论点,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枝。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或正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论点要正确、新颖、有意义。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它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一)理论论据,如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作根据。论据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二)事实论据,如有代表性古今中外的事例,现实中的现象,自己的经历,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来做根据。论据应真实可靠,有典型性、新颖性,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叙述要精练、简明扼要。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统一的桥梁。通过理论,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驳论文中还采用归纳法等。
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基本论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引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本论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⑴并列式⑵层进式⑶总分式;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禅师(
)
百行(
)
容赦(
)
旁骛(
)
佝偻(
)
解剖(
)
承蜩(
)
咽气(
)
骈进(
)
教诲(
)
亵渎(
)
强聒不舍(
)
2、解释下列词语。
旁骛:
亵渎: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安居乐业:
强聒不舍:
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
那两句话,
造出来的。
这位
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绝对的不肯吃饭。
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
。”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
,终日闲荡,不知把身心怎么摆才好。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
。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
。
三、初步感知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总体结构是
式,开头
全篇,然后分别论述
和
,通过几个词语
、
、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体部分采用了
结构,最后
全篇。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
问题,
。
第二部分(
):
问题,
。
第三部分(
):
问题,
。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反复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先后谈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哪几个问题?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2、“敬业与乐业”中的“业”的含义仅指职业?在本文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作者在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敬业的重要性”、“乐业的重要性”时,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
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3分钟、小结评价5分钟
模块三:形成提升
1、请结合文中句子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2、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作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3、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模块四:小结评价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
”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
与
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
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
,论据
。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
,
,
。全篇讲演用简明的
句,很少用
句;多用
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我的反思: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1、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细读文本,品味重点语句,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5分钟、展示15分钟
走近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生于军官家族。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凶年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和其他。
我们学过雨果的作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了解伏尔泰: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伏尔泰与另一个启蒙思想家卢梭观点不合。伏尔泰猛烈抨击过卢梭的一部书,但是,当伏尔泰得知当局要封禁卢梭的这部书时,他挺身而出为之辩护。他对卢梭说:“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这种话的权利!”这句话一直被民主论者奉为是知识分子美德的最高体现,无数的宽容论的持有者引用这句话,以表示自己的公允。
3、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
启蒙思想,简言之就是弘扬理性,反对宗教,提倡人权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
4、写作背景: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即1878年5月30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
雨果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高度赞扬伏尔泰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和与封建专制统治顽强斗争精神。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陨落(
)
诅咒(
)(
)
弥留(
)
曙光(
)
灵柩(
)
诉讼(
)mèi上欺下(
)
líng驾(
)
浩hàn(
)
污miè(
)
深suì(
)恪尽职守(
)
ruì智(
)
yùn涵(
)
怜悯(
)
2、解释下列词语。
陨落:
灵柩:
凌驾:
睿智:
登峰造极:
媚上欺下:
恼羞成怒:
心平气和:
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
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
(2)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
,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
(3)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
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的显示出来,这就是: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
。
三、初步感知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几部分?分别是什么?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形式。
(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我的反思:8、致女儿的信
【学习目标】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种写法的好处。
2、知道只有懂得爱情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3、理解故事内容,了解爱情,走好青春的第一步。
【学习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
【学习难点】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朗读8分钟、独学15分钟、展示15分钟
一、走近作者、作品
苏霍姆林斯(1918—1970)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
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
完全中学的校长。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忐忑(
)
宿愿(
)
繁衍(
)
惩罚(
)
麦穗
(
)
刹那间(
)
曙光(
)
伫立(
)
无与伦比(
)
怒不可遏(
)
一抔黄土(
)
2、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
真谛:
怒不可遏:
宿愿:
伫立:
无与伦比:
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
!
(2)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中看到了
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东西。
三、初步感知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
2、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说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3、文中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如何理解“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我的反思:7、傅雷家书两则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领悟以平和心态面对挫折和成功、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学习重点】
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学习难点】
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5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走近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曾任教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同时,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长子)、傅敏(次子)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这部家书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
2、《傅雷家书》:
是一本书信集,是1954-1966年六月间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180多封家信摘编,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贯穿本文两则家书的主旋律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的界限,已成为朋友,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庸碌(
)
颓废(
)
廓然无累(
)(
)
重蹈覆辙(
)
刻骨铭心(
)
灰烬(
)
凭吊(
)
涕泗横流(
)(
)
相契相抱(
)
气吞斗牛(
)
谀词(
)
扶掖(
)
舐犊之情(
)(
)
枘凿(
)(
)
2、解释下列词语。
扶掖:
枘凿:
凭吊:
重蹈覆辙:
惊心动魄:
刻骨铭心:
涕泗横流:
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
,真正的解脱。
(2)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
( http: / / www.21cnjy.com )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
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3)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
。
(4)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
的表现才对。
三、初步感知
1、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分别以什么样的风格展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2、请你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傅雷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的?
2、“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
傅雷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里?
模块三:形成提升
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ruin,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3、下面两句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2)就是要你把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模块四:小结评价
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