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出师表
【学习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概括内容要点、体会明晰的行文构思。
2、多层次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3、品读深切的语言情感,学习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学习诸葛亮知恩必报、尽忠尽责的人品和气节。
【学习重点】
了解“表”的基本知识;积累文言阅读语感;学习知恩必报、尽忠尽责的品格
【学习难点】
学习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盛”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朗读15分钟、独学8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背景资料: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疏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诸葛亮(181-234),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二、字词积累
1、写出加点字的注音
崩殂(
)
恢弘(
)
妄自菲薄(
)
费祎(
)
夙夜(
)
陟罚臧否(
)(
)
以遗陛下(
)
性行淑均(
)
猥自枉屈(
)
以彰其咎(
)
咨诹善道(
)
斟酌损益(
)(
)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短语意思:
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内外异法:
悉以咨之:
裨补阙漏:
优劣得所:
所以兴隆:
叹息痛恨:
计日而待:
由是感激:
察纳雅言:
讨贼兴复之效:
三、读熟课时,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文意疏通
(一)口头翻译课文
(二)重点字词整理
1、古今异义
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
今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
古义:
今义:
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2、词类活用
恢宏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深入不毛
3、一词多义
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以表先帝遗德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遗陛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然后施行
以塞忠谏之路也
性行淑均
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有所广益
遂许先帝以驱驰
斟酌损益
⑤俱为一体
⑥苟全性命于乱世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二帝
⑦中道崩殂
欲报之于陛下也
咨诹善道
(三)重点句子翻译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
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5分钟、小结评价3分钟
模块三:形成提升
美文品析
(一)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建议?
2、文章中心:本文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
(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中分析的对蜀汉政权有利和不利因素各有哪些?
2、三、四段诸葛亮为什么要介绍郭攸之、向宠等文臣武将?
3、作者在第六段介绍自己的身世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4、第七段中作者向刘禅提出了什么战略决策?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练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意义不用于其它三项的是:(
)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B、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C、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光先帝遗德
B.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皆刑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使内外异法也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渔人甚异之
3、对两段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模块四:小结评价
本文中诸葛亮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刘禅提出了
、
、
的建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
”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我的反思:23、隆中对
【学习目标】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学习重点】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朗读8分钟、独学15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全称《四史》,南北朝时裴松之为之作注,亦颇有名。
2、背景资料: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各据一方,互相兼并,形成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刘备因为实力不够,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和刘表。刘备自汝南被曹操打败(公元201)后,即投奔荆州,依靠刘表,等待时机,企图以
“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公元207年,刘备在荆州已经六年。长期寄人篱下,没有出头的机会,非常需要有才能的人协助他。这时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亲自访问诸葛亮三次,最后才得相见。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二、字词积累
1、写出加线字的读音:
好为
(
)
乐毅
(
)
遂诣亮(
)
因屏人(
)
度德量力(
)
欲伸大义(
)
遂用猖蹶(
)
北据汉沔(
)
不知存恤(
)
挟天子(
)
殆(
)
民殷富强(
)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短语意思:
躬耕陇亩(
)
莫之许也(
)
谓为信然(
)
岂愿见之乎(
)
君与俱来(
)
枉驾顾之(
)
凡三往(
)
计将安出(
)
以弱为强(
)
可以为援(
)
用武之国(
)
国险而民附(
)
诚如是(
)
3、根据下列文句写出成语:
A、凡三往,乃见(
)
B、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C、你还能写出与本文相关的成语吗?
三、初步感知
1、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紧扣了课题中的哪个字?
2、选文主要突出表现谁?他有怎样的非凡才能?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文意疏通
(一)口头翻译课文(自由发言与小组竞赛及个别学生抽答相结合)
(二)重点字词整理
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2、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
古义:
今义: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也
古义:
今义: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谓为信然
②遂用猖獗
然志犹未已
贤能为之用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也不
④此诚不可以争锋
因屏人曰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⑤信义著于四海
⑥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贤能为之为
谓为信然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也
好为《梁父吟》
4、词类活用
先主器之
箪食壶浆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重点句子翻译
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
⑵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⑶今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
⑷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⑸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⑹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
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模块三:形成提升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8分钟
一、美文品析
1、一、二段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2、“凡三往,乃见”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记叙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据此可看出先主什么样的态度?(提示:从记叙的详略方面考虑)
3、第四段中孔明为先主从哪几个方面怎样分析当时天下形势的?最后给出了怎样的建议?按设想将达到怎样的目标?
4、最后两段对表现诸葛亮有什么作用?
(提示:可从直接和间接上去考虑)
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面语句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
C、此用武之国,
高祖因之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第四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第四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翻译下列句子: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我的反思:25、词五首
【学习目标】
1、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词。
3、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诵读词,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并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
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和观念。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8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2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2、范仲淹(989-105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1]。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2],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渔家傲·塞下秋思》由范仲淹创作,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诗人苏轼于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冬季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一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的作品。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4、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武陵春》的写作背景: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5、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军事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斜晖脉脉(
)
千嶂里(
)
燕然未勒(
)
人不寐(
)
右擎苍(
)
舴艋舟(
)
麾下炙(
)
霹雳(
)
2、参考注释,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斜晖脉脉(
)四面边声连角起(
)
老夫聊发(
)为报倾城随太守(
)
鬓微霜(
)会挽雕弓如满月(
)
射天狼(
)物是人非事事休(
)
风住尘香(
)了却君王天下事(
)
3、将下列诗句填写完整,请注意正确书写。
斜(
)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
)
衡阳(
)去无留意
物(
)人非(
)(
)休
只恐双溪(
)(
)舟
会(
)雕弓如满月
八百里分(
)下炙
马作的(
)飞快
弓如(
)(
)弦惊
赢得(
)前(
)后名
三、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第二、三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诗歌赏析
(一)《望江南》
1、《望江南》写的是什么时间的事?写了那些景物?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2、词中的主人公想“望”什么?她“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二)《渔家傲.秋思》
1、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写“异”说明了什么?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什么思绪让将士们夜不能眠?又是什么惹发白泪落?
(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1、本词上阙________,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________”;下阙________,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2、老迈之年却发“少年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用意是什么?下片中哪句透露出作者发“少年狂”的真正意旨?找出表现本词中心主题的一句。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四)《武陵春》
1、词中“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中指什么物、人、事?又为什么休?
2、“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
季节;词中利用“
”和“
”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
”“
”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
(五)《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词中哪些语句在写回忆和想像?哪些句子在写现实?两相对比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15分钟、交流及展示20分钟、小结评价3分钟
模块三:形成提升
一、理解性默写
1、《望江南》中描写主人公在楼上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眺,却又一再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抒发主人公想为国杀敌、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武陵春》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泪代语述说不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具体描写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斗场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与王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请赏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赏析
“
斜晖脉脉水悠悠”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
( http: / / www.21cnjy.com )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 句中的“
”字用得好,妙在:
。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试比较“欲语泪先流”和“声泪俱下”哪一句更好。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熟练背诵这五首词并能正确默写。
模块四:小结评价
我的反思:21、陈涉世家
【学习目标】
1、认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学习本文紧扣线索、集中叙事的记叙方式。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史记》高超的写人技巧。
4、积累文言文词语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史记》高超的写人技巧,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1、认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4分钟、朗读6分钟、独学15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文体知识:《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3、背景资料: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二、字词积累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汉字的注音:
阳夏(
)
鸿鹄(
)
闾左(
)
適戍(
)
数谏(
)
罾(
)
忿恚(
)
果笞(
)
攻蕲(
)
铚、酂(
)
柘、谯(
)
烹(
)
2、再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尝与人佣耕(
)(
)
怅恨久之(
)苟富贵(
)
陈涉太息曰(
)
发闾左適戍渔阳(
)(
)会天大雨(
)
度已失期(
)
法皆斩(
)
等死(
)死国可乎(
)
上使外将兵(
)(
)
楚人怜之(
)
丹书帛(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
吴广以为然(
)
吴广素爱人
(
)
忿恚尉(
)为坛而盟(
)比至陈(
)
三、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朗读4分钟、独学16分钟、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文意疏通
(一)口头翻译课文
(二)重点字词整理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将军身被坚执锐个
(
)
为天下唱
(
)
固以怪之矣
(
)
发闾左適戍渔阳
(
)
2、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亡:古义:
;今义: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古义:
;今义:
)
楚人怜之(怜:古义:
;今义:
)
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
;今义:
)
比至陈(比:古义:
;今义:
)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计,古义:
;今义:
)
而戊死者,固十六七
(十六七:古义:
;今义:
)
夜篝火(篝火: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失期,法皆斩(法:
)
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
(狐鸣: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王:
)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
)
固以怪之矣(怪:
)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
)
皆刑其长吏(刑:
)
天下苦秦久矣(苦:
)
忿恚尉(忿恚:
)
尉果笞广(笞:
)
4、一词多义
(1)之:①辍耕之垄上
(
)
②怅恨久之
(
)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④二世杀之
(
)
(2)以:①扶苏以数谏故(
)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④固以怪之矣(
)
⑤以激怒其众(
)
⑥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3)然:①广以为然
(
)
②然足下卜之鬼乎(
)
(4)书:①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
)
②得鱼腹中书
(
)
(5)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6)道:①道不通(
)
②伐无道(
)
(7)数:①扶苏以数谏故(
)
②卒数万人(
)
(8)将:①上使外将兵(
)
②项燕为楚将(
)
(三)重点句子翻译
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天下苦秦久矣。
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⑥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⑦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⑧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
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模块三:形成提升
环节预设:导入4分钟、朗读6分钟、独学15分钟、展示15分钟
一、美文美读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
3、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陈胜对当时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提策略口号是什么,为起义作哪些舆论准备?
5、陈胜发动起义时有哪几个步骤?
6、从全文来看,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司马迁对于陈胜持何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边的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
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爱士卒,楚人怜之
(
怜:爱戴)
D、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
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先天下之忧而忧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B、项燕为楚将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秦灭韩亡魏
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广故数言欲亡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
B、“鸿鹄之志”说出子陈胜、吴广年轻时期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
5、翻译下列语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模块四:小结评价
本文以
为线索,以
的形式,客观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重点详写了
,略写了
等,突出地表现陈胜谋划时善于
、准备时善于
、起义时善于
、起义后善于
的卓越组织领导才能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我的反思:22、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1、理解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要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3、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4、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评价人物,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7分钟、朗读10分钟、独学8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走近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历史背景: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唐雎(jū),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战国策》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
)
恣睢(
)故不错意也(
)
逆寡人与(
)
怫然(
)
徒跣(
)
以头抢地耳(
)
聂政之刺韩傀也(
)
休祲(
)
缟素(
)
秦王色挠(
)
秦王不说(
)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休祲:
色挠:
免冠徒跣:
谢:
谕:
三、初步感知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故事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熟读课文,(注意节奏、情感等)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文意疏通
(一)口头翻译课文
(二)重点字词整理
1、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
)
(2)轻寡人与(
)
(3)仓鹰击于殿上(
)
(4)寡人谕矣(
)
2、解释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2)非若是也
(
)
(3)休祲降于天
(
)
(4)虽千里不敢易也
(
)
(5)长跪而谢之曰
(
)
3、一词多义。
(1)使: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②使人谓安陵君曰
(
)
(2)徒:①亦免冠徒跣
(
)
②徒以有先生也
(
)
(3)夫:①此庸夫之怒也
(
)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
(4)然:①虽然受地于先王
(
)
②秦王怫然怒
(
)
(5)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
③以头抢地尔
(
)
④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
(6)之:①聂政之刺韩傀也
(
)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③长跪而谢之
(
)
④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
(7)于:①受地于先王
(
)
②唐雎使于秦
(
)
③休祲将于天
(
)
④仓鹰击于殿上
(
)
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
(2)轻寡人与
(3)请广于君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且秦灭韩亡魏,而而君以五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
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0分钟、小结评价8分钟
模块三:形成提升
一、美文品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2、秦王在第二段中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唐雎是如何反驳的?唐雎的理由与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3、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4、秦王在第四段中的言语和行动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5、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6、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何感悟与启发?
二、阅读全文,完成下面各题。
1、对下列加点的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君逆寡人者
(违背)
B、寡人谕矣
(明白)
C、休祲降于天
(不祥)
D、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长跪而谢之曰
佣者笑而应曰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C、皆布衣之士也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秦王怫然怒
吴广以为然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睢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二自然段写唐睢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睢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睢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4、翻译下列语句。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模块四:小结评价
(1)本文运用了
、
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2)主要通过
推动情节发展。
(3)本文结构
,重点突出。
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