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朗读15分钟、独学8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是小中见大,“格局虽小”,内里却“有着时代的眉目”。这是由他的革命的创作思想所决定的。他在谈到自己写杂文的目的时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是这样。
这当时一家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在1934年8月27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所散布的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论调,但这并不是《大公报》的发明创造,《大公报》实在只是捡了蒋介石的唾余而已。
蒋介石于1934年2月17日《新生活运动发凡》一文中说:“反观吾国国民,颓唐,污秽,散漫,零乱,有如今日,安得不见轻取侮于列邦?”蒋介石于1934年7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大肆兜售“三日亡国论”更是荒谬绝伦,说什么“到现在他(指日本──引者)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中国之大,神州之众,还有谁比蒋介石更失掉自信力的?还有谁比蒋介石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更失掉自信力的?这有代表性的论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阶级的心理,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鲁迅捕捉住这一论调进行深入剖析,是极有现实战斗意义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深深感受到内中所包藏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呼吸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并且领略到一颗伟大的心脏在紧紧连着人民革命事业而勃勃跳动的心声。
3、文体知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二、字词积累
1、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
)茫
jǐ(
)梁
kuāng(
)骗
wū(
)蔑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怀古伤今:
②慨叹:
③诓骗:
④渺茫:
⑤他信力:
⑥为民请命:
⑦省悟:
⑧玄虚:
⑨前仆后继:
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
(2)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
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
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4)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了。
(5)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三、初步感知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他们错误的理由有哪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齐读1~5自然段,研讨
(1)作者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这样达到的目的是驳论据还是驳论证?
(2)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的并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理由是什么?
2、再默读6~9自然段,探研
(1)第六段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作者是如何论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你认为这类人的处境怎么样?(在文中勾出即可)
3、齐读末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脂粉”、“筋骨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比喻什么?
(2)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5分钟、小结评价3分钟
模块三:形成提升
读完文章,相信你一定对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中国人有所认识吧,请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二、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副词“总”“只”“一味”的作用,体会讽刺意味。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三、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在下面写一段话作介绍。
模块四:小结评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它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驳斥了“
”这一错误论调,有力地论证了“
”,盛赞“中国的脊梁”。
我的反思: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习目标】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重点】
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难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导入8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2分钟、展示15分钟
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2、文体知识: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1)关于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结合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之间有主从关系。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必须正确、科学地揭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事物的本质;要抓要害;要有的放矢;要根据读者的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确立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2)如何找出中心论点:
A 从定义入手: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业与乐业》一文“敬业与乐业”只是论题,而论点是:“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B 从位置入手: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
C 从论据入手:看看论据证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二、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一帆风顺:
致知:
袖手旁观:
修身:
齐家:
2、常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是指《
》、《
》《
》《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
了。
(2)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
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3)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初步感知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
5、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6、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反思: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理解文章的观点、材料及之间的联系,
2、学习文章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培养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争做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学习重点】建议同学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目标中的两点为宜。
【学习难点】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朗读15分钟、独学8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罗迦 费 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资料: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根深dì(
)固
zī
zī(
)(
)不倦
汲(
)取
锲(
)而不舍
持之以héng
(
)
轻而yì
(
)举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汲取: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
。
(2)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
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3)“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
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
。
(4)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
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
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初步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
举例分析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独学20分钟、交流及展示18分钟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运用图标问题开篇有什么作用?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3、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4、文章为了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列举了两个事例:
一是:
二是:
列举这两个事例的作用是: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三:形成提升
模块四:小结评价
本文采用了议论文最标准的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部分提出问题,确立了“
”的观点。本论部分分析问题,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要素一:
;要素二:
;要素三:
结论部分解决问题,得出了只要“不断积累知识”“去运用所得的知识”“发展小灵感”“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结论。
我的反思:15、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的论证方式,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认识读书的益处;掌握读书的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朗读8分钟、独学12分钟、展示15分钟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
(1)培根(1561—1626),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哲学家、作家,出生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代表作是《随笔》、《新工具》。《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2)马南邨(1912—1966),笔名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本文选自《燕山夜话》。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2、文体常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
)
滞碍(
)
狡黠(
)
咀嚼(
)
死抠
(
)
豁然(
)
迂腐(
)
吹毛求疵(
)
味同嚼蜡(
)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怡情:
诘难:
藻饰:
学究:
3、读课文,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
,
。
(2)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
,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
之人。
(3)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
了。可见这
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阅读《谈读书》,按要求找出句子。
①找出读书目的的句子:
②找出读书方法的句子:
③找出读书作用的句子:
5、“不求甚解”是何意 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第二课时
模块二:合作探究
环节预设:导入4分钟、朗读6分钟、独学15分钟、展示15分钟
美文品析
(一)《谈
读
书》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2、分析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
(二)《不求甚解》
1、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批驳了什么观点?(树靶子)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在文中勾划并标注。
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