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趣味情景知识构建重难感知“助人为乐”是经常发生在同学们之间的事,在化学世界里,元素的原子也懂得发扬互相帮助的精神。如下图:钠原子会把自己最外面的1个电子送给外围有7个电子的氯原子。这样,两者的最外电子层都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从而两者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原子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趣味情景知识构建重难感知趣味情景知识构建重难感知重难感知趣味情景知识构建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原子、分子的区别及相互关系。(重点)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重难点)
3.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难点)
4.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注意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
6.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重点)
7.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简单规律。(重难点)课题1 分子和原子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①一般情况下,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间的间隔: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②温度: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遇冷时缩小。考点一考点二延伸拓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有关概念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 考点一考点二方法指南: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现象
(1)分子的体积虽然很小,但不随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2)分子间的间隔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有关,一般说来,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大,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小,且间隔大小也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如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些水分子的性质是相同的;氧分子和水分子是不同的分子,其性质是不同的。考点一考点二例1 (2015·湖南衡阳中考)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在空气中却不能,说明它们中的氧气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解析:A选项是由于单位体积内氧气分子的数目不同;B选项中缉毒犬会闻到气味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符合题意;C选项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变大;D选项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仍然在运动。
答案:B考点一考点二名师点题
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误区:(1)认为气体、液体分子间有间隔,而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隔。其实任何物质分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2)认为物质体积、状态的改变是分子的大小、分子的体积改变的结果,其实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造成的。(3)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气体、固体还是液体。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和原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考点一考点二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一考点二易错提醒:(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简单地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离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条件,原子可再分。
(3)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可误以为原子只能构成分子,不能构成物质。考点一考点二(1)从图中可知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为 ;联系为 。?
(2)物质汞是由 构成的,氧气是由 构成的。?
(3)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有 。(答一条即可)?考点一考点二解析:结合微观示意图可以判断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与原子的联系是分子由原子构成;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结合示意图还可以判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等。
答案:(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汞原子 氧气分子 (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等其他合理答案)考点一考点二名师点题
结合微观示意图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使抽象的微观知识形象具体化,从而真实体会物质变化的微观过程。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看物质的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构成、分子的构成、分子种类的变化等,由此也可以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一二一、分子及其性质
典例1 (2015·四川宜宾中考)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解析:碘酒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端午时节粽飘香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造成的;气体受热膨胀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使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固体碘受热升华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由固体变成气体。
答案:C一二解题必备
(1)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混合物、纯净物的微观意义。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特别提醒:气体受热膨胀是分子(原子)间间隔变大,分子自身的体积不会发生改变。一二二、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典例2 (2016·上海虹口区质检)关于原子、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A项正确;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相似,如都在不断运动,B项正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C项错误;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D项正确。
答案:C一二方法点拨
(1)明确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不断运动;微粒间有间隔,是解题的关键。(2)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解,原子重组的过程。(3)明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的原子,既可以直接构成新的物质,也可以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特别提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对于微观模型图的含义理解不透
典例 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
(1)生成物的种类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从该反应看出,化学变化中不会改变的是 (填“分子”或“原子”,下同);保持图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答案:(1)纯净物 (2)化合反应 (3)原子 分子 课件27张PPT。课题2 原子的结构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无关)。
(2)质量关系: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大,都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体积关系: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易错提醒:(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2)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3)在原子中,虽然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原子整体上不显电性。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例1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中的放射现象和电子的先后被发现,不仅将人们的视线引入了原子核的内部,而且驱使人类更进一步地积极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组成。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有以下四种说法:
①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②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绕核运动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④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解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①②正确;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但就其质量而言,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其质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质量决定,而不是全部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原子核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而且有的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因此③④不正确。
答案:A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能量、离核远近与电子层的关系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氧原子为例)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原子的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易错提醒:(1)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但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也是相对稳定结构(它只有一个电子层)。
(2)一般来讲,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但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原子,如氦原子、氢原子。
(3)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但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与镁;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不一定相同,如氦与氖。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例2 (2015·湖南娄底中考)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以锶(Sr)做钟摆的钟,它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回答:
(1)锶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2)锶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 。?
(3)锶原子最外层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
解析:(1)由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锶原子的质子数是38,即核电荷数为38;(2)由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锶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5;(3)由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
答案:(1)38 (2)5 (3)失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名师点题
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并通过分析图示中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得出原子的化学性质。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三离子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延伸拓展:1.离子的写法及符号、数字的意义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如Na+、Zn2+。
(2)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原子和离子的区别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例3 (2015·辽宁丹东中考改编)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2)属于阴离子的是 ;?
(3)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
(4)C粒子的符号为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解析:(1)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称之为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为第一层时2个电子就达到稳定结构)。(2)阴离子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选C。(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多为金属原子,大于4多为非金属原子。(4)C粒子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的,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故为F-。
答案:(1)ACD (2)C (3)BE (4)F-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四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2.表达式
3.近似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归纳总结: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一二一、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典例1 (2015·湖北宜昌中考)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离子能构成物质
B.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D.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解析: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A项错误;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也有间隔,B项错误;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C项正确;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够再分,D项错误。
答案:C一二方法点拨
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
(2)区别: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②分子、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离子带正电或负电。一二二、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及应用
典例2 (2015·湖南株洲中考)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x= ;A粒子的符号是 。?
(2)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B粒子的名称是 。?
(3)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表示离子的是 (填字母代号)。?一二解析:(1)A粒子核外第一层上应有2个电子,即x=2;A粒子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2)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3,为铝原子。(3)由C、D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C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为氧原子;D粒子的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氟离子。
答案:(1)2 (2)铝原子 (3)AD一二方法点拨
判断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方法看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若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则为原子,若不相等,则为离子,若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若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阴离子。对原子构成的理解的误区
典例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答案:D 课件19张PPT。课题3 元素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元素
1.元素的概念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质子数一定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温馨提示:(1)元素可用来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用来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不是一百多个。
(3)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的单核粒子也属于同种元素。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元素的分类及分布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归纳总结: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B.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C.水分子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元素是原子的一个归类“集体”
解析:元素是根据原子中的质子数对原子进行分类的,即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项错误;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其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B项错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项错误;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两者属于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因此元素是同类原子的一个归类“集体”,D项正确。
答案: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名师点题
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1)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元素符号
1.书写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意义
(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温馨提示:元素符号前面添加数字时只具有微观意义,即只表示几个原子。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例2 (2015·辽宁锦州中考)“2N”表示的意义是( )
A.氮离子 B.2个氮原子
C.氮气 D.氮元素
解析: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就只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故2N表示2个氮原子。
答案: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元素周期表
1.编排依据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规律: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单元格信息(以氢元素为例)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延伸拓展: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
(1)每一周期中的元素从左至右按照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顺序排列(第一周期除外)。
(2)每一周期(横行)中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第一周期除外)。
(3)每一族(纵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递增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例3 (2015·安徽中考)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钒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右。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g
解析:由钒元素的元素名称可以确定其为金属元素;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相等,由图中信息可以确定,钒元素的原子序数及核外电子数都为23,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答案:B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名师点题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单元格都包括了有关元素的四点基本信息,即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和相对原子质量。其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应用
典例 (2015·海南中考)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的锌、锗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原子核内有32个质子
B.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
C.锗属于非金属元素
D.锗原子中的中子数为32解析: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锌的原子核内有30个质子,A项错误;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B项正确;由元素名称锗可知,其汉字名称的偏旁是“钅”,属于金属元素,C项错误;由元素周期表可知,锗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2而不是中子数为32,D项错误。
答案:B解题必备
(1)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判断。
①带“钅”字旁的都是金属元素(汞除外),如A图;②带“气”“石”“氵”字旁的是非金属元素,如B图。(2)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相关计算。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Fe元素的质子数为26;②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如Fe元素的中子数=55.85-26≈30。对元素概念的几种错误认识
典例 (2015·四川乐山中考改编)过氧化氢(H2O2)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它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
D.它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答案:B 课件15张PPT。单元专题复习一、物质的构成 答案:①电子
②体积和质量很小
③在不断运动
④分子之间有间隔
⑤相对原子质量
⑥核外电子
⑦原子核
⑧中子
⑨阴离子
⑩阳离子 二、物质的组成 答案: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②表示一种元素 ③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④原子序数 ⑤相对原子质量自然界中微观和宏观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宏观现象都可以用微观知识来解释,这是中考中考查微观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综合这几年的各地中考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趋向:
(1)用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宏观现象:如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物质的溶解、闻到气味等,通常以图画、诗词或生活中的某个事实为背景。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
(2)依据给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意义及粒子的种类,并据此考查对元素的性质及其与粒子结构关系的认识。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公式考查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有关计算。题型主要为选择题。
(4)给出部分元素周期表或一个表格的信息,考查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并以此为背景考查元素的概念、性质、粒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
(5)根据有关概念,考查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题型主要为选择题。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一构成物质的粒子
例1 (2015·湖北咸宁中考,改编)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而离子是静止的
B.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种分子
C.同一元素的两种单核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D.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后,其性质发生了改变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解析: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在不断运动,A项错误;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种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气分子和臭氧分子,B项正确;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因此同一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C项正确;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后,由于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发生了改变,其性质发生了改变,D项正确。
答案:A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解题总结
此类题目考查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及关系描述的正误判断。解题时应明确:(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且都具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分子的过程。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3)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之间可以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该过程中,由于质子数不变,因此所属元素的种类不变,但由于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发生了改变,因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二原子结构及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例2 (2015·内蒙古赤峰中考)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上述示意图中,共包含 种元素,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2)A、B、C、E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填离子符号)。?
(3)若D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m= ,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解析:(1)判断元素的种类是看核内的质子数。上述示意图中,共有四种质子数,共包含四种元素,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2)在E中,核内质子数=16<核外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是硫离子,符号为 。(3)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D粒子最外层电子数m=17-2-8=7,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答案:(1)四 质子数 (2) (3)7 得到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解题总结
解答此类题目应了解判断粒子种类的方法、判断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以及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通过练习熟练应用。(1)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不显电性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带正电荷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带负电荷(2)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原子失去的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原子得到的电子数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三组成物质的元素
例3 (2015·甘肃威武中考改编)2015年3月18日,中科院院士谢毅教授凭借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在提高光电、热电转换效率方面的工作,获得第17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Ca2S3(硫化镓)是制作二维超薄半导体的材料之一。图Ⅰ、图Ⅱ分别是硫元素和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Ⅲ分别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1)图Ⅲ中x的数值为 ,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4个镓原子 ;2个硫离子 。?
(3)硫化镓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解析:(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16-2-8=6;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镓原子表示为4Ga;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硫离子表示为2S2-。(3)由硫化镓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答案:(1)6 69.72 (2)4Ga 2 (3)纯净物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解题总结
此类题目综合考查元素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等知识,解题时应明确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特别是结合微粒结构示意图找出元素周期表中的常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