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第六单元21 陈涉世家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此教我先威众耳。
(2)省略句
①吴广以(之)为然。
②上使(之)外将兵。
③独守丞与(义军)战(于)谯门中。
(3)倒装句
状语后置
祭以尉首。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司马迁(约前145—?),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
家,字子长,西汉夏阳(现在陕西韩城南)人。其
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
”,青年时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汉武帝元
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
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年间长达3 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本文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快解
1.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2.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去、往。
3.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怅,失望。
4.苟:如果。
5.若:你。
6.太息:长叹。
7.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8.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9.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10.適戍:强迫去守边。適,通“谪”。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11.屯:停驻。
12.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13.会:适逢,恰巧遇到。
14.失期:误期。
15.亡:逃走。
16.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17.等:同样。
18.死国:为国事而死。
19.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20.立:立为国君。
21.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数,屡次。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22.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3.怜:爱戴。
24.诚以吾众:如果把我们的人。
25.唱:通“倡”,首发。
26.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27.乃行卜:就去占卜。
28.指意:意图。
29.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
30.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31.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32.威众:威服众人。
33.王:称王。
34.罾:渔网,这里做动词,就是用网捕。
35.以:通“已”。
36.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
37.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38.篝火:用笼罩着火。这里的意思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笼。
39.狐鸣: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40.旦日:第二天。
41.往往语:到处谈论。
42.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43.忿恚尉:使尉恼怒。恚,恼怒。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44.令辱之:使(尉)责辱他。之,指吴广。
45.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46.剑挺:剑拔出鞘。
47.并:一齐。
48.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49.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50.藉第令毋斩: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
51.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52.宁:难道。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53.受命:听从(你的)号令。
54.从民欲:依从人民的愿望。
55.袒右: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
56.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盟,盟誓。
57.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
58.收而攻蕲: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蓟县。
59.下:攻下,攻克。
60.徇:攻占(土地)。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61.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62.比:等到。
63.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61.与皆来会计事:一起来集会议事。
65.身被坚执锐: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意思是亲自作战。被,通“披”。坚,指铁甲。执,紧握着。锐,指武器。
66.社稷:国家。
67.刑其长吏:惩罚当地郡县长官。刑,惩罚。问题探究1.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问题探究2.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对秦王朝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手法,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思路点拨:关于谋划起义的过程,按照文本记叙的顺序,概括主要事件即可。采用迷信手法,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人们迷信思想严重,陈胜、吴广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印证了其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问题探究3.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怎样的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收”“下”“皆下”等动词,表现了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进军情况。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力、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问题探究4.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
对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的内容进行了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之中的事。
思路点拨:详略的安排,主要看所写内容是否能突出中心。本文属于人物传记,重在突出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及反抗精神,在发动起义的过程中,最能表现领导者的这些特点,故详写;而战斗情况与建立政权的内容并不能较好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故略写。课件22张PPT。22 唐雎不辱使命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若是也。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倒装句
状语后置
①受地于先王。
②请广于君。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该书文笔恣肆生动,尤善于写人物活动,富于文学意味。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本文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表现了唐雎沉着镇静、不畏强暴的精神。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唐雎不辱使命 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快解
1.易:交换。
2.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3.加惠:给予恩惠。
4.虽然:虽然如此。
5.守:守护。
6.谓:对……说。
7.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8.广:扩充。
9.逆:违背。
10.与:疑问语气助词。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11.对:回答。
12.岂:何况。
13.直:只,仅仅。
14.怫然:盛怒的样子。
15.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16.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7.徒:光着。
18.跣:赤足。
19.抢:撞。
20.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1.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22.仓:通“苍”。
23.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24.怒:动词,发怒。
25.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26.是:代词,这样。
27.挠:屈服。
28.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谢,道歉。
29.谕:明白,懂得。
30.徒:只是。问题探究1.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秦王想用欺骗的手段吞并安陵,唐雎义正词严予以反击,秦王继而以杀人相威胁,唐雎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并取胜。
故事的结果是秦王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不辱使命。
问题探究2.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卑不亢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思路点拨: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以看出,秦王“易”地只是借口,是一种欺诈手段。安陵君识破秦王阴谋后,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理由拒绝了他。问题探究3.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内容: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原因: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问题探究4.唐雎列举与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物有关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用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接下来的行动做了铺垫。课件28张PPT。23 隆中对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之)俱来。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3)倒装句
宾语前置
时人莫之许也。
状语后置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③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④信义著于四海。
(4)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为”表被动)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年轻时好学,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黄皓,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贬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隆中对
陈 寿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快解
1.躬:亲自。
2.陇亩:田地。
3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同意。
4信然:确实这样。
5屯:驻军防守。
6器:器重,重视。
7与俱来:和(他)一起来。“与”后边省去“之”(他)。
8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9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10枉:委屈。
11驾:车马,借指刘备。
12顾:拜访。
13遂:于是,就。
14诣:拜访。
15凡:总共。
16因:于是、就此。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17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18倾颓:崩溃、衰败。
19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20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21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22信:通“伸”,伸张。
23遂:就。
24用:因此。
25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26已:止。
27计:计策。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28安:疑问代词,怎么。
29已:通“以”。
30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31非惟……抑亦……:不仅……而且……。
32挟:挟持、控制。
33争锋:争强,争胜。
34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35图:谋取。
36利:物资。
37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说,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38殆:大概。
39资:资助、给予。
40险塞:地势险要。
41天府之土: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42因:依靠。
43暗弱:昏庸懦弱。
44殷:兴旺富裕。
45存恤:爱抚,爱惜。
46胄:后代。
47信义:诚信仁义。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48著:显明。
49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50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51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52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53修:治理。
54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55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56日:一天天。问题探究1.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做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先从形势谈起,是针对刘备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决策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问题探究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1)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战略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3)根据是: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问题探究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从“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等语句可以看出。
问题探究4.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谋臣形象。?课件37张PPT。24 出师表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倒装句
状语后置
苟全性命于乱世。
(3)省略句
(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快解
1创业:开创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中道:犹言半路。
3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4疲弊:人力缺少,物资缺乏,民生凋敝。
5诚:的确,实在。
6懈:松懈,懈怠。
7忘身:奋不顾身。
8殊遇:优待,厚遇。
9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10遗德:留下的美德。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11恢弘:发扬扩大。这里是动词,也作“恢宏”。
12妄自菲薄:过分随便看轻自己。
13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14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15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6昭:显示,表明。
17偏私:偏袒,有私心。
18忠纯:忠诚无二。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19遗:给予。
20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全部。咨,询问。
21裨:补。
22阙:通“缺”,缺点,疏漏。
23广益:增益。
24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5晓畅:明达,通晓了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第5段,说明国家的“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第一部分(第1~5段),诸葛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并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第6段,追念先帝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26行阵:部队。
27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8痛恨:痛惜,遗憾。
2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30隆:兴盛。
31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计,计算。
32躬耕:亲自耕种。
33苟:姑且。
34闻达:显达扬名。
35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36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37枉屈:枉驾屈就。
38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39驱驰:奔走效劳。
40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41尔来:那时以来。
42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43不毛:不长草,此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草苗。
4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率。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45庶:希望。
46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47攘除:排除,铲除。
48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49斟酌:商讨,考虑。
50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第7段,此段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时机已成熟。
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51托:委托,交给。
52慢:怠慢,疏忽。
53彰:表明,显扬。
54咎:过失。
55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
56察纳:考察采纳。
57雅言:正言。
58深追;深切地追念。
59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60涕零:落泪。问题探究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的?其目的是什么?
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明蜀汉“危急存亡”的形势,意在使刘禅能“思危”,激其发愤图强之志;再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指明希望犹在,意在促使刘禅励精图治。
问题探究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思路点拨:熟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找出作者建议后主的句子:“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亲贤臣,远小人”是最核心的一条建议,原因从分析二者的关系入手。问题探究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二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刘禅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串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思路点拨:首先要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体会作者用真挚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知遇之情,结合文中语言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问题探究4.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问题探究5.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示例1: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品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示例2: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课件28张PPT。25 词五首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1.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存词70余首,有《花间集》遗存。
温庭筠 范仲淹
2.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力行新法,巩固边防,被誉为“一代名世之臣”,死后谥号文正。他工于诗文,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爱国内容。有《范文正公文集》。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4.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于南方,丈夫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苏 轼 李清照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5.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 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思妇)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渔家傲·秋思》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记述了一次冬猎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武陵春》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作者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其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快解
①帆:这里借指帆船。
②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③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④洲:水中陆地。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②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③千嶂:崇山峻岭。
④燕然未勒: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⑤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⑥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①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②聊:姑且,暂且。
③狂:狂妄。
④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
⑤千骑:形容随从之多。
⑥平冈:山脊平坦处。
⑦酒酣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①尘香:落花触地,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②物是人非:事物依旧,人事已变。
③拟:打算。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课文全解①挑灯:把灯芯挑亮。
②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③八百里:牛名。
④分麾下炙: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炙,切碎的熟肉。
⑤塞外声:悲壮粗犷的战歌。
⑥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⑦霹雳:本是指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⑧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
⑨可怜:可惜。问题探究1.《望江南》一词,情感起伏,不断变化,结合词中所写内容分析词人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这首词,开篇写“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寥寥数字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接着写“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表现了她的一次又一次失望,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最后一句“肠断白艹频洲”直接表达了愁肠寸断的强烈的相思之情。问题探究2.《渔家傲》是如何紧扣塞下风景之“异”着笔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塞下的“异”是与中原地区相比较而体现的。“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山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这首词描写了塞下奇异的景象,抒发了守边辛苦、思念家乡的感情,也表达了爱国、卫国的精神,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问题探究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天狼星“主侵掠”,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问题探究4.《武陵春》中“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词人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词人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词人的万丈愁绪中,这三个词写出了词人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词人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词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问题探究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壮”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结句“可怜白发生”是否与“壮”的风格不一致?
从这首词的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处处体现了“壮”的特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回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壮志难酬。看似消沉,其实仍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课件11张PPT。单元专题复习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划分诵读节奏
题型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只标两处即可)
题型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考点解析:此考点考查把握文言语句诵读节奏的能力。文言文的诵读节奏一般按照意义划分,常见的停顿有两种: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做这类题,一般要注意:
1.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停顿。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如:而齐地|方千里。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以光|先帝遗德。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朗读时应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6.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
7.并列短语间要略停顿。如:亲之|信之。
8.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如:秦王|色挠。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二文言词语的解释
题型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题型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考点解析: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而且是中考命题的必考内容之一。初中阶段课内文言文不多,我们可以以识记为主;但对于课外文言文,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准确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如2013年山东济宁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联系语境,这个句子的大意不难理解,即关门更加发奋地读书,由此可以推断出“益”的意思是更加(发奋)。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确定一个单音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单音词组成若干个双音词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如2013年上海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故”在文言文中是多义词,有“所以”“缘故”“原因”“旧的”等意思,我们可以把它的常用义一一还原到文中,根据语境来判断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缘故”或“原因”。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3.迁移联想。
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实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如2013年江苏泰州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本题中“宜”在《爱莲说》一文中“宜乎众矣”中出现过,由此可以推测出它的意思;“至”在课本中出现的次数就更多了,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与朱元思书》中“从富阳至桐庐”等,都是“到”的意思。推测出词语的含义后,要代入原句验证一下。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三翻译重点语句
题型1.翻译下面句子。
题型2.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题型3.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
考点解析:文言语句翻译,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基本原则,以直译为主。要根据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此外,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改;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有:①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②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③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使句子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④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⑤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可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四内容与主旨概括
题型1.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题型2.请概括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观点。
考点解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概括提炼能力。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一般有:信息提取法。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从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内涵,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史传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塑造的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五拓展迁移
题型1.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受到的启发。
题型2.你认为文中……的做法对不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此类题是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比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批判能力。回答此类试题,先读通读懂文本,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一种阅读。有理有据,语言精练流畅,表述清晰条理即可。
答题模式:
1.读完本文,我受到的启发是……,实际生活中……。
2.我认为文中……的做法对(或不对)。我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