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优化指导2016年秋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学课件:第四单元 (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考优化指导2016年秋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学课件:第四单元 (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11:26:38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第四单元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4.解词语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探求:探索追求。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关注:关心重视。
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压制:竭力限制或制止;抑制。
非凡:超过一般。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止步不前:停止脚步不往前进,比喻不对事物做更深的研究。
毫不相关: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毫,丝毫,形容极细微。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踢醒沉睡之心》和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这篇课文先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然后说明创造性思维又有些必需的要素,最后说明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思路明晰,论证缜密。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问题探究1.文章主要论证一个什么问题?
文章先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问题探究2.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行文的:
第1~3段,提出问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4~12段,分析问题。第4~8段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第9~12段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13段,解决问题。提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问题探究3.文章怎样论述“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这个看法的?
光有知识是不能拥有创造性的,但没有知识做基础是绝对谈不上有创造力的,所以,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如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他们就是发现问题后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才发明了印刷机、排版术和游戏机。
思路点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相关语句,就能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课件10张PPT。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4.解词语
诚意:文中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知,认识。
正心:使心地端正。儒家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齐家:整齐家政。使家庭整齐有序。
治国:使社会安定。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安定。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世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课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美国。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68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于1976年与里希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学习和科研中吃尽了苦头,所以作者特地写了这篇文章告诫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问题探究1.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问题探究2.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问题探究3.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件13张PPT。15 短文两篇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4.解词语
怡情:使心情愉快。
伦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吹毛求疵:文中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狂妄自大:轻狂放荡,极端自大。
不求甚解: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郑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论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相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的问题。
《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问题探究1.培根的《谈读书》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中心话题是读书。
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①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读书的方法;③读书的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问题探究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又阐述了什么主张?
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和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主张。问题探究3.《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培根的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全文好似谈话,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思路点拨:此题要求归纳培根随笔的以下特点: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等。而这些特点的体现,就要借助排比说理、对比说理、比喻说理等方法。问题探究4.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第一,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第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第三,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第四,两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好读书,读好书。
不同点: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话,严谨质朴。
思路点拨:做此题,就是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课件12张PPT。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4.解词语
脊梁:脊背;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①因遥远而模糊不清;②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玄虚:①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②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凭据。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想念;伤,忧思;今,现在。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本文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同时热情歌颂“地底下”(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问题探究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一味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问题探究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叫归谬法,是驳论的一种方式,它是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问题探究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问题探究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这种力量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问题探究5.本文的论述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论述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感彩浓。本文所批驳的言论,实际上是混淆是非,诋毁民族精神。对于这种反动言论,理所当然要采取严正的态度,痛加批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课件15张PPT。单元专题复习中考“标点符号”“成语辨析”考点分析
标点符号是中考选择题中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必须保证在考试中不丢分。通过分析近五年的中考试题可知,以下几种标点符号是中考的高频考点。只要我们把这几种标点符号的一些易错点牢记于心,相信做这一题型的题目必不会失分。一、顿号、逗号、分号的用法(9点)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大地,也奉献给人们。
文学作品,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有各的逻辑结构,都有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2.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3.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4.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一般情况下,多个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5.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6.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如: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7.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一般不用顿号。
如: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8.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很少,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9.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建筑的美感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
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二、问号的用法(4点)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如: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注意要区别于:告诉我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飞机来。3.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如: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该怎么解决呢?
4.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厂长问。
怎么啦,你?
注意:倒装句中,感叹号具有相同的情况。如:你放着罢,祥林嫂!三、引号的用法(5点)
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们应当选取那些有益于我们思想、启迪我们智慧的书籍来读。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设计方案提出“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的要求。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如: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如: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
如:三峡工程、京广铁路、“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四、书名号的用法(5点)
1.表示书籍、报刊、文件、戏曲、歌曲、电影剧作、绘画作品等的名称。
2.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不能滥用书名号。
如: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注意书名号的统管范围。
如: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申报副刊》”应改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应改书名号为双引号)4.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如:《读<石钟山记>有感》《<中国工人>发刊词》。
5.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
如:《荀子·劝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成语辨析常设置的考点有:望文生义、感彩是否恰当、与语境是否相符、语义是否矛盾、适用对象是否正确等。在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来判断使用是否正确,看每一项所用成语是否犯了以下错误:
1.对象、范围和场合误用
例: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解析:“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华丽,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而例句旨在赞美石刻作品的精美,犯了对象误用的错误。2.褒贬不分
例: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解析:“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而例句中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是带有赞许、肯定意味的,所以应该用含褒义色彩的成语。
3.望文生义
例:老师看了小明的作文后,批评他说:“你的作文,漏洞百出,文不加点,全篇都是逗号和句号。”
解析:“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例句中理解为文章没有标点符号,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4.成语含义与前后文修饰成分不协调
例: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解析:“星罗棋布”形容多而密集,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明很稀少。二者意思刚好相反,相互矛盾,成语使用有误。
5.谦敬不当
例: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解析:“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这是谦辞,只能用于形容自己,句中用于形容李校长,犯了谦敬不当的错误。6.语意重复
例: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与后面的“扑哧一声笑起来”语意重复。
7.形近成语混淆
例: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解析:“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不可因两个成语形近而混淆。
8.词义大小误用
例:有的学生无视学校的金科玉律,迷恋上网玩游戏、聊天,实在令人担忧。
解析:“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例句中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可以改变的,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