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0 12: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
2.理解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说明:
对新诗,学生并不太陌生;但对新诗的理性认识,绝大多数学生是缺乏的。学习本文,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所说的两个方面的知识,将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类型的新诗,提高新诗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2.难点:用文中的理论试分析具体诗作。

说明: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是目的与方法的统一,往往也是学习中很难解决的难点。本文是单元总结性文章,可试着使用文中的理论对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几首新诗做一些对应分析,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验“成功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设问:
谁知道中国新诗有哪些“审美范式”?
茫然。他们不知何为“审美范式”,更难以说出“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
用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阅读渴求。
学生默读全文
布置阅读任务,并相机指导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1
解释“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含义;2
找出文中所述的“中国新诗”的几个普通范式及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默读,圈画,整合信息。部分同学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释不会很全面。

伴随着一种强烈欲望,带着核心问题阅读,可以很快获取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精神。
检查阅读质量
1.请同桌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标准答案2.每组抽查两份答案,提供给全班同学讨论。
交流,讨论,补充,形成答案。
当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后,他们的自学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再读文章

请学生理出每一个范式的历史脉络。

学生按
“年代”“主要作家与作品”“主要特征”“民族心理反映”三项内容列表完成。

更高一层的信息整合,有机会就应抓住,可让学生更深一层地进入文本。
学以致用
请学生运用文中某一理论,赏析一首新诗(可以是前面学习过的本单元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

先用文字形成要点,再根据要点自由发言。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验“成功感”。

思路点拨

这里的设计是建立在本单元其他课文已讲授的基础上的,遵循的是由特殊到普遍的原则。也可以用本文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然后将文章的精神渗入其他几篇课文的学习中,遵循由普遍到特殊的原则。
练习举隅

到图书馆和网络查找一些资料,顺着本文的思路(三个方向),续写一节文字,将1950年代至今的中国新诗探寻美范式的历史做一梳理。提示:重点考察1950年代的“民歌运动”与1980年代的“新诗潮”(朦胧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