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前舍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州市前舍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1 00: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前舍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你认为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到下列对应的答题框内.每小题1.5分,共21分.)
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
A.开国大典
B.西藏和平解放
C.米棉之战
D.一化三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意义有(  )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
②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届人大召开
D.三大改造的实现
4.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这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土地改革的进行
D.对外开放的实行
6.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八大”成为良好的开端.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这一良好开端的是(  )
A.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B.决定实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D.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7.依据图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部门是(  )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手工业
8.1958年8月,党中央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全国建起了上百万个土高炉。这年年底,钢产量达到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土法炼钢毁掉了大片山林,浪费了宝贵资源,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上述情况发生在(  )
A.“一五”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9.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建国
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10.有些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出生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1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2.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春交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中国参会.与这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中日关系改善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3.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4.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C.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15题12分,16题题8分,17题9分,共29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材料二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材料三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理查德 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请回答:
(1)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会议”是指什么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材料三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含义是什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4)回想过去,关注当今,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6.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三
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为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改革的完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
印度
美国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直接得出怎样的信息?
(2)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该计划结束时哪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保证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1954年颁布了一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性文献叫什么?它确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前舍中学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你认为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到下列对应的答题框内.每小题1.5分,共21分.)
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
A.开国大典
B.西藏和平解放
C.米棉之战
D.一化三改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知识点.
【解答】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所以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开国大典.
故选A.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意义有(  )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
②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答】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③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④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而②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故选B.
 
3.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届人大召开
D.三大改造的实现
【考点】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
【解答】根据表格内容,1948年贫农、中农、地主占全国人口比例较大,说明了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和富农占有全国的多数土地;因此中央人民政府从1950年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经过土地改革,出现1953年贫农、中农占有土地的比例才提高.直接原因是土地改革.
故选B.
 
4.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这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
【解答】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都是朝鲜战场上的英雄,董存瑞是解放战争的英雄,杨靖宇是抗日英雄.
故选C.
 
5.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土地改革的进行
D.对外开放的实行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建国后的民族政策.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故选A.
 
6.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八大”成为良好的开端.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这一良好开端的是(  )
A.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B.决定实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D.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考点】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解答】中共八大分析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作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开了个好头.决定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是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文革是中共左倾错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中共八大决定的.改革开放是1978年之后确立的.
故选A.
 
7.依据图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部门是(  )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手工业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图表掌握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答】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表格中的内容是《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钢、原油、煤的产量增长最快,原因是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
故选C.
 
8.1958年8月,党中央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全国建起了上百万个土高炉。这年年底,钢产量达到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土法炼钢毁掉了大片山林,浪费了宝贵资源,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上述情况发生在(  )
A.“一五”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
【解答】据材料“1958…土高炉”可知这种情况反映了大跃进的史实,这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的严重失误.
故选C.
 
9.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建国
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考点】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答】据所学知识,1953年,中共中央开始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8年推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规律,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从1960年起,中共开始转变政策,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至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综合来看,1956﹣1966年这一历史阶段是成就与挫折并存的.
故选D.
 
10.有些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出生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字中的历史.
【解答】A.出生1949年,取名建国,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相符.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相符.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相符.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文革的起止时间是1966﹣﹣1976年.
故选D.
 
1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答】由题干提取历史信息:“公共食堂”,结合所学可知:
1958年,党中央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农村很快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故选C.
 
12.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春交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中国参会.与这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中日关系改善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考点】中美建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美建交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1972年”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B符合题意;A中日关系的改善与题干无关,C是1979年,D是1978年,在时间上均不合题意.
故选B.
 
13.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考点】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考查了考生对文化大革命对我国造成的危害的理解.
【解答】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次严重内乱.它给我国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从题文中“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可以推断出这段史实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故选B.
 
14.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C.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考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航天领域的成就.
【解答】题干中“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指的是航天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15题12分,16题题8分,17题9分,共29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材料二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材料三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理查德 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请回答:
(1)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会议”是指什么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材料三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含义是什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4)回想过去,关注当今,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考点】亚非万隆会议;中美建交.
【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2)主要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的准确识记.
(4)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解答】(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整个中国的近代外交,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落后于外国,所以弱国无外交,只能是“跪在地上办外交”.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也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即:敌对的时代结束,中美关系缓和,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4)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故答案为:
(1)弱国无外交.(或:国力的衰落;经济的落后.)
(2)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3)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开始逐步进入正常化;1979年.
(4)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16.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三
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为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改革的完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考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1)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土改中对富农的政策.
(3)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直接结果及历史意义.
【解答】(1)据所学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由材料一“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并结合所学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改变旧中国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缺地少地的土地问题,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由材料二“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可知,为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策.
(3)由材料三“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可知,土地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农民获得了土地.据所学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答案为:
(1)运动:土地改革;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或:改变旧中国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缺地少地的土地问题.)
(2)政策:保护富农(经济、财产)政策.
(3)直接结果:农民获得了土地;深远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任写一点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
印度
美国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我们可以直接得出怎样的信息?
(2)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该计划结束时哪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保证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1954年颁布了一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性文献叫什么?它确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考点】一五计划;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1)本题考查对表格信息的提取能力.
(2)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答】(1)由材料一表格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钢和电产量不仅远低于美国,而且还不如印度,这说明我国的工业非常落后.
(2)据所学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由材料二地图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两个部门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据所学知,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故答案为:
(1)信息:我国工业(经济)落后.
(2)计划:一五计划;部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3)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16年10月10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