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五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五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11 12:5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徐州五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本部分23题,每题3分,共69分).
1.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和波普尔,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实验和理论能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来化学的研究方向是经验化
B.化学不需要再做实验
C.化学不再是纯实验学科
D.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2.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碳酸氢钠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混合物
3.通过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
A.生成一种新离子
B.生成一种新分子
C.生成一种新核素
D.生成一种新单质
4.下列物质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Al(OH)3胶体
B.蒸馏水
C.饱和食盐水
D.纯净的空气
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使用的容量瓶上没有标明的是(  )
A.规格
B.温度
C.刻度线
D.物质的量浓度
6.目前市场上有一种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电解质饮料,适合在婴幼儿感冒、发烧时快速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成分.下列物质可用作该饮料中的电解质的是(  )
A.Fe
B.葡萄糖
C.MgSO4
D.CO2
7.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往往含有水蒸气和HCl气体的杂质,若想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下列试剂及顺序正确的是(  )
A.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
C.蒸馏水
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8.在下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海水制盐
B.从海水中提取镁
C.从海水中提取溴
D.从海带中提取碘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
g
B.6.02×1023个N2分子的质量是28
g/mol
C.1
mol
H2O的质量是18g
D.1
mol
CO2中所含氧原子数约是6.02×1023个
10.下列实验方法或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将pH试纸直接放入某溶液中,测定该溶液的pH
B.定容时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该溶液
C.用焰色反应鉴别NaHCO3和Na2CO3溶液
D.从碘水提取碘可用乙醇作萃取剂
11.下列反应可以实现并且能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是(  )
A.钠在氯气中燃烧制氯化钠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氯气
C.氯气与消石灰反应制漂白粉
D.电解饱和食盐水制金属钠
12.实验装置的正确选择是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可以实现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装置是(  )
A.
B.
C.
D.
13.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NaHCO3=Na++H++CO32﹣
B.NH4NO3=NH4++NO3﹣
C.Na2SO4=2Na++SO42﹣
D.Ba(OH)2=Ba2++2OH﹣
14.为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人们把第101号元素(人工合成元素)命名为钔.该元素最稳定的一种原子为
258
Md,关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是258
B.质量数是101
C.中子数是157
D.电子数是359
15.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1
mol L﹣1
K2SO4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为2NA
B.1mol氯气完全反应生成氯离子得到的电子数为NA
C.22
g
CO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D.常温常压下,22.4
L
N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16.氢元素有三种核素:1H、2H、3H,氯元素有两种核素:35Cl、37Cl;最多可以组成的氯化氢分子的种类有(  )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17.工业上通过2Al2O3+3C+6Cl24AlCl3+3CO2制取无水氯化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2发生氧化反应
B.Cl2是还原剂
C.若生成11gCO2,则转移3mol电子
D.C失去电子
18.下列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浸没在液体中
C.蒸馏中,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
D.当蒸发到剩有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按时间先后依次是:道尔顿、卢瑟福、汤姆生、玻尔
B.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核素的种类由质量数决定
C.地球上大量的溴蕴藏在大海中,因此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D.新制氯水应保存在无色试剂瓶中
20.按照下列操作配出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的是(  )
A.将53gNa2CO3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
B.将40g氢氧化钠溶于1L水中
C.将1L10mol/L的NaCl溶液溶于9L水中
D.将22.4LHCl溶于水配成1L溶液
21.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Cl﹣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一定有NH4+
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
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C时反应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另一种化合物.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另一种化合物为NaCl
D.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23.将0.1mol/L的K2SO4溶液、0.2mol/L的Al2(SO4)3溶液和纯水混合,要使混合液中的K+、Al3+、SO42﹣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1mol/L、0.2mol/L,则所取的K2SO4溶液、Al2(SO4)3溶液、纯水三者体积比(  )
A.1:1:1
B.2:1:2
C.1:1:2
D.2:1:1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题,共31分).
24.在H、O、C、Na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写在以下空格中.(注意:每种物质只能出现一次)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写出上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氯气与上述碱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分液 B.升华
C.加热分解
D.洗气法
E.蒸馏
F.结晶
G.萃取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种方法最合适?(填字母)
①从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液中获取硝酸钾,用  .
②利用CCl4从溴水中提取溴,用  .
③分离水和植物油的混合物,用  .
④分离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用  .
26.草木灰中含有可溶性钾盐(主要成分是K2SO4、K2CO3、KCl).
(1)某学生按下列操作提取草木灰中的钾盐:①取草木灰加水溶解;②  取滤液;③  ;④冷却结晶.(填出实验操作名称)
(2)为检验所得晶体中的阴阳离子,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并把溶液分成四等分:
①取一份溶液,进行焰色反应,若通过  观察,火焰为  ,证明含有钾离子;
②取第二份加入适量HCl,观察到有气体生成,且能使  ,证明含有碳酸根;
③取第三份溶液,为检验SO42﹣,应往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  ,再加入BaCl2溶液,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证明含有硫酸根;
④取剩余的一份溶液,加适量的硝酸银,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该生由此证明溶液中一定含Cl﹣.你认为所得的结论是否严密  (填是或者否),理由是  .
27.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食品抗氧化剂,常用于葡萄酒、果脯等食品中.
(1)Na2S2O5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焦亚硫酸钠在空气中久置会与氧气反应生成连二硫酸钠(Na2S2O6),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该反应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  ;
(2)葡萄酒中的Na2S2O5的使用量是以游离的SO2来计算的,SO2的摩尔质量  .我国规定每升葡萄酒中SO2的最高含量是0.25g,则一瓶800mL的葡萄酒中SO2的物质的量不能超过  (精确到0.001
);
(3)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按照体重计算,每人每天摄入SO2的最大量应控制在0.7mg/kg,如果一个人体重是60kg,那么他每天喝上述葡萄酒的量不超过  mL就不会造成健康上的问题.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徐州五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本部分23题,每题3分,共69分).
1.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和波普尔,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实验和理论能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来化学的研究方向是经验化
B.化学不需要再做实验
C.化学不再是纯实验学科
D.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考点】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题干明白无误的说明了实验和理论相辅相成,共同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因而科恩(美)和波普尔(英)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据此分析.
【解答】解:A、化学无论何时,都需要实验来验证,故A错误;
B、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不再需要试验是错误的,故B错误;
C、化学离不开实验,也需要理论的指导,故C正确;
D、化学也需要理论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故D错误;
故选C.
 
2.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碳酸氢钠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混合物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分析】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根据酸碱盐的定义分析.
【解答】解: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碳酸氢钠在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所以碳酸氢钠是盐,但碳酸氢钠是强碱弱酸盐,在水溶液里能水解导致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而使溶液呈碱性.
故选C.
 
3.通过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
A.生成一种新离子
B.生成一种新分子
C.生成一种新核素
D.生成一种新单质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过程,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变化,必须有新的物质生成.
【解答】解: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变化,必须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可以生成一种新单质,可以生成新的分子,也可以生成一种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即新离子,由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说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没有变化的,核素是原子所以不能生成一种新核素,
故选C.
 
4.下列物质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Al(OH)3胶体
B.蒸馏水
C.饱和食盐水
D.纯净的空气
【考点】胶体的重要性质.
【分析】只有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根据题中分散系的类型进行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铝胶体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分散系更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
C.饱和食盐水是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
D.纯净的空气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使用的容量瓶上没有标明的是(  )
A.规格
B.温度
C.刻度线
D.物质的量浓度
【考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分析】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只能在常温下使用,实验室有不同规格的容量瓶,容量瓶上标有:温度、规格、刻度线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但对于溶液的浓度没有限制,
只能在常温下使用,容量瓶上标有使用温度,
实验室有不同规格的容量瓶,容量瓶上标有容量和刻度,
故只有D错误,
故选D.
 
6.目前市场上有一种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电解质饮料,适合在婴幼儿感冒、发烧时快速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成分.下列物质可用作该饮料中的电解质的是(  )
A.Fe
B.葡萄糖
C.MgSO4
D.CO2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A.Fe为单质,不属于电解质,故A错误;
B.葡萄糖在水溶液中不导电,为非电解质,故B错误;
C.MgSO4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能够导电,所以电解质,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为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C.
 
7.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往往含有水蒸气和HCl气体的杂质,若想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下列试剂及顺序正确的是(  )
A.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
C.蒸馏水
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考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分析】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和HCl气体杂质,要得到干燥的氯气,先除氯化氢,后进行干燥,除氯化氢所选用的试剂不能与氯气反应.
【解答】解: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和HCl气体杂质,因为氯气与氢氧化钠要反应,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氯化氢,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小,可以降低氯气的溶解度,同时除去氯化氢杂质;因为饱和食盐水中有水,所以先用饱和食盐水除氯化氢,再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
故选D.
 
8.在下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海水制盐
B.从海水中提取镁
C.从海水中提取溴
D.从海带中提取碘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A.海水制盐,利用的是蒸发原理,水与盐类物质分离;
B.海水中镁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提取Mg单质,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海水中溴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提取溴单质,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属于化学变化;
D、海水中碘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提取碘单质,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用海水制取盐,利用蒸发原理使水与盐类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
B.海水中镁以镁离子形式存在,先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镁,再电解熔融氯化镁提取镁,反应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则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选;
C.海水中溴以离子形式存在,从海水中制取溴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选;
D.用海带提取碘单质有新物质碘单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选;
故选A.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
g
B.6.02×1023个N2分子的质量是28
g/mol
C.1
mol
H2O的质量是18g
D.1
mol
CO2中所含氧原子数约是6.02×1023个
【考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分析】A.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
B.根据n=计算出氮气的物质的量,最高价m=nM计算出氮气的质量,质量的单位为g;
C.根据m=nM计算出1mol水的质量;
D.1mol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molO原子,根据N=nNA计算出含有氧原子的数目.
【解答】解:A.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g/mol,故A错误;
B.6.02×1023个N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氮气的质量是×1mol=28g,故B错误;
C.1
mol
H2O的质量是:18g/mol×1mol=18g,故C正确;
D.1
mol
CO2中所含氧原子数约是:6.02×1023×mol﹣1×1mol×2=6.02×2×1023个,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实验方法或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将pH试纸直接放入某溶液中,测定该溶液的pH
B.定容时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该溶液
C.用焰色反应鉴别NaHCO3和Na2CO3溶液
D.从碘水提取碘可用乙醇作萃取剂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定容时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此次配制失败,需要重新配制;
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焰色反应火焰颜色相同;
D、乙醇与水互溶,不能做除去碘水中碘单质的萃取剂.
【解答】解:A.不能把pH试纸放入溶液,否则会污染试剂,故A错误;
B.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时,若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此次配制失败,必须重新配制该溶液,故B正确;
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含有钠离子,二者焰色反应的火焰颜色都是黄色,无法通过焰色反应鉴别,故C错误;
D.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剂,可以用四氯化碳或苯作萃取剂,故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反应可以实现并且能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是(  )
A.钠在氯气中燃烧制氯化钠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氯气
C.氯气与消石灰反应制漂白粉
D.电解饱和食盐水制金属钠
【考点】钠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A.采用海水晒盐的方法制取氯化钠;
B.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制取氨气;
C.氯气和石灰乳反应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
D.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
【解答】解:A.采用海水晒盐的方法制取氯化钠,用钠燃烧法制取氯化钠,成本高,故A错误;
B.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氢氧化钠,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氯气,成本高,故B错误;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氯气和石灰乳反应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石灰乳较廉价,所以适用于工业生产,故C正确;
D.钠性质活泼,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应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的方法冶炼,故D错误.
故选C.
 
12.实验装置的正确选择是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可以实现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装置是(  )
A.
B.
C.
D.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碘易升华、可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碘易升华,不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可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相对于萃取而言,蒸馏操作较为麻烦,且蒸馏时在锥形瓶内得到的是水而不是碘,
故选B.
 
13.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NaHCO3=Na++H++CO32﹣
B.NH4NO3=NH4++NO3﹣
C.Na2SO4=2Na++SO42﹣
D.Ba(OH)2=Ba2++2OH﹣
【考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碳酸氢钠电离出钠离子、碳酸氢根离子;
B.硝酸铵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
C.硫酸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D.氢氧化钡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解答】解:A.碳酸氢钠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其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故A错误;
B.硝酸铵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H4NO3=NH4++NO3﹣,故B正确;
C.硫酸钠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Na2SO4=2Na++SO42﹣,故C正确;
D.氢氧化钡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2++2OH﹣,故D正确;
故选A.
 
14.为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人们把第101号元素(人工合成元素)命名为钔.该元素最稳定的一种原子为
258
Md,关于该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是258
B.质量数是101
C.中子数是157
D.电子数是359
【考点】核素.
【分析】元素符号的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左下角表示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解:A、第101号元素
258
Md的质子数是101,故A错误;
B、质量数是258,故B错误;
C、中子数是258﹣101=157,故C正确;
D、电子数=质子数=101,故D错误;
故选C.
 
15.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1
mol L﹣1
K2SO4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为2NA
B.1mol氯气完全反应生成氯离子得到的电子数为NA
C.22
g
CO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D.常温常压下,22.4
L
N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求出硫酸钾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硫酸钾中含2mol钾离子来分析;
B、氯气反应后变为氯离子时变为﹣1价;
C、分子个数N=;
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
【解答】解:A、溶液中硫酸钾的物质的量n=CV=1mol/L×1L=1mol,而1mol硫酸钾中含2mol钾离子,故含2NA个,故A正确;
B、氯气反应后变为氯离子时变为﹣1价,故1mol氯气得到2NA个电子,故B错误;
C、22g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分子个数N==,故C错误;
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故22.4L氮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则分子个数小于NA个,故D错误.
故选A.
 
16.氢元素有三种核素:1H、2H、3H,氯元素有两种核素:35Cl、37Cl;最多可以组成的氯化氢分子的种类有(  )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考点】核素.
【分析】根据氢原子有三种同位素和氯原子有两种同位素,它们两两结合生成氯化氢进行判断.
【解答】解:氢原子有三种同位素1H、2H、3H,即H、D、T,氯原子有两种同位素35Cl、37Cl,故氯化氢分子可能为:H35Cl、H37Cl、D35Cl、D37Cl、T35Cl、T37Cl,则形成的氯化氢分子的种类有6种,
故选B.
 
17.工业上通过2Al2O3+3C+6Cl24AlCl3+3CO2制取无水氯化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2发生氧化反应
B.Cl2是还原剂
C.若生成11gCO2,则转移3mol电子
D.C失去电子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反应2Al2O3+3C+6Cl24AlCl3+3CO2中,氯气得到电子生成氯化铝,氯气为氧化剂,C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成二氧化碳,C为还原剂,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反应2Al2O3+3C+6Cl24AlCl3+3CO2中,氯气得到电子生成氯化铝,氯气为氧化剂,C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成二氧化碳,C为还原剂,
A.氯气为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故A错误;
B.氯气在反应中为氧化剂,故B错误;
C.11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0.25mol,生成3mol二氧化碳转移12mol电子,则生成0.2mol二氧化碳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mol×=1mol,故C错误;
D.C在反应中从0价生成+4价的二氧化碳,反应中失去电子,故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浸没在液体中
C.蒸馏中,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
D.当蒸发到剩有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分液时,应避免液体重新污染而混合;
B.蒸馏时,温度计用于测量馏分的温度;
C.蒸馏时,冷却水从下口通入,目的用于充分冷凝;
D.蒸发时,注意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导致溶质变质.
【解答】解: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可避免液体重新污染而混合,故A正确;
B.蒸馏时,温度计用于测量馏分的温度,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故B错误;
C.蒸馏时,冷却水从下口通入,可使冷却水充满冷凝管,充分冷凝,故C正确;
D.蒸发时,注意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导致溶质变质,可当蒸发到剩有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故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按时间先后依次是:道尔顿、卢瑟福、汤姆生、玻尔
B.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核素的种类由质量数决定
C.地球上大量的溴蕴藏在大海中,因此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D.新制氯水应保存在无色试剂瓶中
【考点】元素;原子构成;化学试剂的存放.
【分析】A.1803年道尔顿模型
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1904年汤姆生(J.J.Thompson)模型
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1913年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B.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核素是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
C.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蕴藏在汪洋大海中;
D.新制的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次氯酸见光容易分解,应该避光保存.
【解答】解:A.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按时间先后依次是: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故A错误;
B.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核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故B错误;
C.因为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蕴藏在汪洋大海中,所以溴被成为“海洋元素海洋元素”,故C正确;
D.新制的氯水见光容易分解,应该避光保存,所以新制的氯水通常保存在棕色玻璃试剂瓶中,故D错误;
故选C.
 
20.按照下列操作配出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的是(  )
A.将53gNa2CO3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
B.将40g氢氧化钠溶于1L水中
C.将1L10mol/L的NaCl溶液溶于9L水中
D.将22.4LHCl溶于水配成1L溶液
【考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分析】结合n=、n=、c=计算.
【解答】解:A.c(Na2CO3)==1mol/L,故A选;
B.溶于1L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确定,不能计算c,故B不选;
C.将1L10mol/L的NaCl溶液溶于9L水中,液的体积不确定,不能计算c,故C不选;
D.状态未知,不能利用22.4L计算HCl的物质的量,故D不选;
故选A.
 
21.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Cl﹣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一定有NH4+
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分析】A.白色沉淀为AgCl;
B.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或硫酸钡;
C.检验氨气,利用红色的石蕊试纸;
D.观察K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解答】解:A.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为AgCl,则原溶液一定有Cl﹣,故A正确;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沉淀可能为AgCl,则原溶液不一定有SO42﹣,故B错误;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色红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试纸不合理,故C错误;
D.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Na+,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故D错误;
故选A.
 
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C时反应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另一种化合物.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另一种化合物为NaCl
D.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判断;
B.CCl4和金属钠定律知该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根据元素守恒判断;
D.金刚石的构成元素为碳.
【解答】解:A.CCl4和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碳单质),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根据元素守恒定律可知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故B正确;
C.CCl4和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碳单质)和NaCl,故C正确;
D.金刚石的构成元素为碳,属于非金属单质,故D错误;
故选D.
 
23.将0.1mol/L的K2SO4溶液、0.2mol/L的Al2(SO4)3溶液和纯水混合,要使混合液中的K+、Al3+、SO42﹣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1mol/L、0.2mol/L,则所取的K2SO4溶液、Al2(SO4)3溶液、纯水三者体积比(  )
A.1:1:1
B.2:1:2
C.1:1:2
D.2:1:1
【考点】溶液的组成;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设混合溶液的体积为VL,K2SO4溶液、Al2(SO4)3溶液、纯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V3,根据K+、Al3+混合前后物质的量相等以及V1+V2+V3=V计算.
【解答】解:设混合溶液的体积为VL,K2SO4溶液、Al2(SO4)3溶液、纯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V3,
根据K+、Al3+混合前后物质的量守恒可得关系式:0.1mol/L×2×V1=0.1mol/L×V,0.2mol/L×2×V2=0.1mol/L×V,
解得:V1=V,V2=V,
由V1+V2+V3=V可知,V3=V﹣V1﹣V2=V﹣V﹣V=V,
因此V1:V2:V3=V:
V:
V=2:1:1,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题,共31分).
24.在H、O、C、Na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它们的化学式填写在以下空格中.(注意:每种物质只能出现一次)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写出上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氯气与上述碱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考点】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分析】根据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电解质的概念及组成和性质来书写化学式,注意书写化学式时要规范,符合化合价原则;
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解答】解:在H、O、C、Na四种元素中,
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
酸性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
酸: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2CO3;
碱: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OH;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如Na2CO3(或NaHCO3);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CO(或CH4);
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a2O═Na2CO3,
氯气与上述碱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CO2
Na2O
H2CO3
NaOH
Na2CO3(或NaHCO3)
CO(或CH4)
CO2+Na2O═Na2CO3;Cl2+2NaOH═NaCl+NaClO+H2O.
 
25.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分液 B.升华
C.加热分解
D.洗气法
E.蒸馏
F.结晶
G.萃取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种方法最合适?(填字母)
①从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液中获取硝酸钾,用  .
②利用CCl4从溴水中提取溴,用  .
③分离水和植物油的混合物,用  .
④分离乙酸(沸点118℃)与乙酸乙酯(沸点77.1℃),用  .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①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
②溴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
③水和植物油分层;
④二者互溶,但沸点不同.
【解答】解:①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选择结晶法分离硝酸钾,故答案为:F;
②溴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为萃取法分离溴,故答案为:G;
③水和植物油分层,选择分液法分离,故答案为:A;
④二者互溶,但沸点不同,选择蒸馏法分离,故答案为:E.
 
26.草木灰中含有可溶性钾盐(主要成分是K2SO4、K2CO3、KCl).
(1)某学生按下列操作提取草木灰中的钾盐:①取草木灰加水溶解;②  取滤液;③  ;④冷却结晶.(填出实验操作名称)
(2)为检验所得晶体中的阴阳离子,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并把溶液分成四等分:
①取一份溶液,进行焰色反应,若通过  观察,火焰为  ,证明含有钾离子;
②取第二份加入适量HCl,观察到有气体生成,且能使  ,证明含有碳酸根;
③取第三份溶液,为检验SO42﹣,应往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  ,再加入BaCl2溶液,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证明含有硫酸根;
④取剩余的一份溶液,加适量的硝酸银,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该生由此证明溶液中一定含Cl﹣.你认为所得的结论是否严密  (填是或者否),理由是  .
【考点】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
【分析】(1)提取草木灰中的钾盐,溶解后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蒸发、结晶;
(2)①观察K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②加入盐酸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③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应先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
④硝酸银和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都会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解:(1)提取草木灰中的钾盐:①取草木灰加水溶解;②过滤取滤液;③蒸发浓缩或者蒸发;④冷却结晶,故答案为:过滤;蒸发浓缩或者蒸发;
(2)①取一份溶液,进行焰色反应,若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为紫色,证明含有钾离子,故答案为:蓝色钴玻璃;紫色;
②取二份溶液,加入适量HCl,发生反应CO32﹣+2H+═CO2↑+H2O,溶液中有气泡生成,且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另三份溶液,为检验SO42﹣,应往溶液中先加入稀盐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a2++SO42﹣═BaSO4↓,证明含有硫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稀盐酸;
④取剩余的一份溶液,加适量的硝酸银,观察到有沉淀产生,可能是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阴离子生成的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
故答案为:否;因为未用硝酸酸化,沉淀也有可能是碳酸银.
 
27.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食品抗氧化剂,常用于葡萄酒、果脯等食品中.
(1)Na2S2O5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焦亚硫酸钠在空气中久置会与氧气反应生成连二硫酸钠(Na2S2O6),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该反应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  ;
(2)葡萄酒中的Na2S2O5的使用量是以游离的SO2来计算的,SO2的摩尔质量  .我国规定每升葡萄酒中SO2的最高含量是0.25g,则一瓶800mL的葡萄酒中SO2的物质的量不能超过  (精确到0.001
);
(3)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按照体重计算,每人每天摄入SO2的最大量应控制在0.7mg/kg,如果一个人体重是60kg,那么他每天喝上述葡萄酒的量不超过  mL就不会造成健康上的问题.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1)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硫元素的化合价;焦亚硫酸钠在空气中久置会与氧气反应生成连二硫酸钠(Na2S2O6),反应方程式为:2Na2S2O5+O2=2Na2S2O6,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标出电子的转移方向;
(2)SO2的摩尔质量64g/mol;我国规定每升葡萄酒中SO2的最高含量是0.25g,则一瓶800mL的葡萄酒中SO2的物质的量不能超过=0.2g,根据n=进行计算求解;
(3)这个人每天摄入SO2的最大量为0.7mg/kg×60kg=42mg,所以他每天喝上述葡萄酒的量不超过=168ml.
【解答】解:(1)设Na2S2O5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价,则2+2x=2×5,解之得x=4,所以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方程式为:2Na2S2O5+O2=2Na2S2O6,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所以电子转移为:,故答案为:+4;;
(2)SO2的摩尔质量64g/mol;我国规定每升葡萄酒中SO2的最高含量是0.25g,则一瓶800mL的葡萄酒中SO2的物质的量不能超过=0.2g,根据n===0.003mol,故答案为:64g/mol;0.003mol;
(3)这个人每天摄入SO2的最大量为0.7mg/kg×60kg=42mg,所以他每天喝上述葡萄酒的量不超过=168ml,故答案为:168mL.
 
2016年10月11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