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 王莽?,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太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23年在位。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赤眉绿林 王莽覆灭后,继之而起的东汉政权的创立者,与西汉不同,他们多是贵族阶层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东汉的兴衰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文治”
外戚干政与宦官之祸
道教兴起与佛教初传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1.使学生了解西汉的灭亡与新朝的建立。知道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经过。了解刘秀“文治”的主要内容。知道尚书台制度与加强皇权的关系。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表征和后果。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的社会背景和大致过程。了解道教与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时序,清楚西汉、新朝与东汉三个政权之间的更迭情况。使学生理解在皇权过于集中以及皇帝幼年即位等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从而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
3.通过对东汉中后期自然环境特征与社会历史状况之间关系的介绍,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从多个角度搜集信息、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4.了解历史的多种呈现方式。通过观察汉墓出土的东汉陶院落和陶楼的照片,了解东汉以外戚、宦官为代表的豪强地主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以及东汉末年坞壁林立的私人武装割据局面。 1.通过对新末农民起义和黄巾起义社会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与剥削的坚决态度,以及对平等、安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理解“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教训。 2.通过对光武帝刘秀“文治”政策的学习,理解“文治”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3.通过对东汉道教兴起与佛教传播社会背景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重点:
东汉政权的建立过程。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东汉中后期宗教滋生与传播的社会背景。道教兴起与黄巾起义。佛教传入内地的经过。
难点: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东汉中后期宗教流行的原因。
一、东汉的建立与“文治”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也不断激化,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但王莽政权很快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画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南阳蔡阳人,西汉宗室后代。王莽篡汉后,刘秀兄弟在家乡组织民众发动起义,在战斗中刘秀的势力逐步壮大,并先后平定了各地的割据势力,于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称光武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东汉疆域1.退功臣进文吏2.废除内郡都尉3.兴儒学4.尚书台制度1.退功臣、进文吏 光武帝与汉高祖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政策之实施,其原因是对于前朝处理功臣的经验教训总结和现实中功臣功高震主,对皇权的干预。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的方式,该政策对功臣、功臣子孙,文吏以及对于东汉朝的影响都很深远。光武帝的退功臣进文吏政策解决了皇帝任功臣吏职而不能胜任的难题,对功臣的妥善安置是东汉王朝重建过程中的成功之举。2.废除内郡都尉 裁撤郡都尉,并其职于太守,以太守兼典郡兵。他取消郡内每年征兵操练的都试,让地方兵吏一律归还民伍。他废除内郡地方兵后,国家军队常常招募农民或征发刑徒组成,指挥权完全集中在朝廷和皇帝之手。这样就有可能加强皇帝镇压和控制的力量,减少州郡豪强掌握本地军队的机会。3.兴儒学4.尚书台制度 东汉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太阁,故有尚书台之称。二、外戚干政与宦官之祸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 东汉中期,皇帝都年幼继位,皇太后、太后临朝。外戚势力兴起。 皇帝长大后,又重用宦官铲除外戚。三、道教兴起与佛教传入一 、佛教的传入
1.传入的时间和路线佛教传入路线图从经到西汉末年古印度丝绸之路中原地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是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二、道教的出现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大帝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第一座国家级道观—洛阳上清宫 东汉光武帝“文治”政策有哪些内容? 东汉外戚宦官乱政的根本原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