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阿房宫赋》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阿房宫赋》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2 08:4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导学案
【学习重点】
1.
落实“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写景状物的常见分析角度
3.结合《六国论》,进一步掌握“借古讽今”的写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主题名句积累“苍生为念”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4.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
5.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行走江湖,纵情天下
杜牧一生游历山水,足迹踏遍祖国河山。而且每到一地,他都会用诗来记载下留连山水时的感受。在他的游历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比如,他曾在和州凭吊乌江亭,这是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自杀之处,他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在横江,作《题横江馆》:“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作帝王。至今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夜泊芜湖,想起他和沈传师的情谊,他写道:“往事惟江月,孤灯但客船。岘山云影畔,棠叶水声前。”不着一字,把怀念写尽。身处黄州,作《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北路去潇湘。”
(二)了解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现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以规劝当政者,要以史为鉴。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⑴缦回
⑵囷囷焉
⑶辘辘
⑷不霁何虹
⑸妃嫔媵嫱
⑹摽掠
⑺鼎铛
⑻逦迤
⑼锱铢
⑽尽态极妍
⑾晓鬟
⑿横槛
⒀呕哑
⒁焚椒兰
⒂架梁之椽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4.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直走咸阳
古义:
;今义:行。
⑵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常用来。
⑶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⑷复道行空
古义:
;今义:重复、往复。
⑸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
;今义:下降;衰败。
⑹燕、赵之收藏
古义:
;今义:收集保藏有价值的东西。
⑺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专指筹划并管理(企业层)。
⑻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常比喻各行各业宝贵的人才。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使人怜悯。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的活用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廊腰缦回
③辇来于秦
④族秦者,秦也
⑤未云何龙
⑥不霁何虹
⑦朝歌夜弦
⑧楚人一炬
⑨可怜焦土
⑩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⑵形容词的活用。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⑶数词的活用。
六王毕,四海—
6.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⑵倒装句
多于南亩之农夫
⑶省略句
①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②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⑷固定句式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文学常识填空。
《阿房宫赋》选自
,作者
,是唐代文学家。他与诗人
在晚唐诗坛上并称“
”。他不仅有不少精彩的骈文辞赋,他的抒情写景、咏史怀古的七绝诗也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重点突破]
(一)结合老师的讲解,落实“课前·三”的文言基础知识
(二)深入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简要分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2。这样的描写对后面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本文既是借秦灭亡之事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
4.请画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文本深度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骊山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画线诗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及立意。
[文本素材运用]
学完《阿房宫赋》后,你发现文本中哪些素材(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文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
[运用示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历史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大至一个朝代的政权,小至一个政府的官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关系自身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帝王李世民深谙“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所以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现实的惨痛教训也同样验证了上述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相继落水没顶的一批批贪官污吏,他们的蜕化变质和违法犯罪,多半都是从脱离人民开始的,直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遭遇“覆舟”的灭顶之灾!
你的发现和运用:
《阿房宫赋》参考答案
[课前]
三、1⑴màn
⑵qūn
⑶lù
⑷jì
⑸yìng
qiáng
⑹piāo
⑺chēng
⑻lǐ

⑼zī
zhū
⑽yán
⑾huán
⑿jiàn
⒀ōu

⒁jiāo
⒂chuán
2.⑴让,动词
/
假使,连词
/
使者,名词
⑵喜爱,动词
/
爱护,动词
/
吝惜,动词
⑶统一,动词
/
数词
/
一旦,副词
/
全,都,副词
/
专一,形容词
/
一体,名词
⑷灭族,动词
/
类,名词
⑸叹惜,动词
/
怜悯,同情,动词
⑹无花纹的帛,名词作状语,像缦一样
/
久,形容词
3.
⑴连词,表假设
/
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补足关系
/
连词,表并列
/
连词,表递进
⑵……的样子,义同“然”
/
句末语气词,不译
/
疑问代词,哪里
/
疑问代词,何
/
兼词,于之,于此
⑶结构助词,的
/
动词,到……去
/
代词,指秦灭亡的事
/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4.
⑴趋向。⑵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⑶天气。⑷双层,双重。⑸座,所。⑹此为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⑺本谓营造,引申为筹划营谋(语出《诗经·大雅·灵
台》),此处动词作名词,指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⑻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珍宝。⑼可惜。
5.⑴①北、西: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向北,向西
②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一样,像缦一样
③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④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全族的人
⑤龙: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龙
⑥虹: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虹
⑦歌、弦: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⑧炬:名词用作动词,放火
⑨焦土: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
⑩“铛”“石”“块”“砾”都是名词分别用作动词,当做铛、当做石、当做块、当做砾
⑾鉴: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鉴
⑵①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
②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满暖意
⑶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6.⑴①②③均为“……也”表示判断。
⑵介宾短语后置句
⑶①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略谓语)
②几世几年,擦掠(于)其人(省略介词“于”)
③(以)鼎(为)铛(以)玉(为)石,(以)金(为)块(以)珠(为)砾。
⑷①“奈何”,固定词组,此外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
②“足以”,固定词组,表示有能力有条件做某事,用在动词前面,可译为“能够”“可以”。
7.《樊川文集》
杜牧
李商隐
小李杜
[课堂]
(二)1。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2.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拓展读练
1.答案: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根据历史事件,联系课文内客回答。
2.参考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解析:从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方面分析。
使负栋之柱
使六国各爱其人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黄鹤一去不复返
而或长烟一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

骊山北构而西折
不敢言而敢怒
谁得而族灭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学而时习之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或师焉,或不焉
且焉置土石
焉用亡郑以陪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杳不知其所之也
后哀之而不鉴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