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2 08:4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导学案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悟。
2.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炼关键句的能力。
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二、夯实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祭祀(sì)
皈(guī)依
坍(dān)圮
捋(lǚ)须
B.
瞬(shùn)间
颓(tuí)废
熨(yùn)帖
耒(lěi)耜
C.
祷(dǎo)告
倔强(qiáng)
隽(juàn)水
恪(kè)守
D.
焦灼(zhuó)
车辙(zhé)
社稷(jì)
濒(bīn)临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荒芜
缘分
宿命
雕栏玉砌
B.苍桑
坦荡
沉寂
失魂落魄
C.祈祷
窥视
落莫
窸窸窣窣
D.凝重
剥蚀
嘈杂
声名狼藉
3.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残垣(墙)断壁
亘(延续不断)古
弥(遍、满)漫
刻骨铭(记住)心
B.暴风骤(突然)雨
歆(羡慕)慕
坍圮(倒塌)
奇花异卉(树)
C.自顾不暇(空闲)
恪(谨慎而恭敬)守
濒(临近)临
苦心孤诣(他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D.沧海(大海)一粟
馈(赠送)赠
拈香(烧香)
步履(行走)维艰
4.填在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_________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②_________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③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________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④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_________在我眼前出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A.却
除去
因为

B.就
因为
只有

C.就
除去
只有

D.却
因为
因为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重点突破
阅读第1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有什么特点?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3.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阅读第2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4.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当堂检测
1.下面各组中字形、字音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

A.坍圮(tān
pǐ):坍,倒塌、崩坏;圮,塌。
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B.亘古(gèn):从古到今。
蝉蜕(tuì):蝉的卵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C.熨帖(yǜn):心里平静舒适。
隽永(juàn):(言论、文章)意味深长。
D.炫耀(xuán):夸耀。
肆意(shì):不顾一切地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2.选择合适的词填空:寂静、落寞、沉寂、宁静、寂寞
(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如一间空屋。
(2)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
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4)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
下来。
(5)譬如在园中最为
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的苍凉。
3.按要求改换句式。
改为常规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4.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课文未选),作者以种种事物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

冬天是傍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
,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母亲》
彭名燕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幽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清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丝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凌乱的思绪;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母亲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当你寂寞惆怅时,看一眼满目生辉,闻一下香沁心脾,心灵得到恬适不会孤独;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母亲是航行中的一道港湾,当你颠簸受伤时,头枕她的臂膊,舔舔伤口,补充精力,再次高高扬帆……
母亲是……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词。
练笔: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没有道理没有代价的爱。”那种爱无边无际,随时准备为儿女牺牲一切,却又不要什么回报,只管无怨无悔地付出。面对史铁生的母亲,面对我们自己的母亲,不管你的母亲在还是不在,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以“母亲,我想
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我与地坛》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l.D(A坍tān;B
熨yù;C

jiàng)2.A(B沧桑;C落寞;D声名狼藉)3.B
暴风骤(急速)雨
奇花异卉(草)4.C
重点突破
1.明确: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残败冷落,
“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开头,开篇点题,又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作了铺垫。
2.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史铁生在二十岁青春韶华时不幸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略带禅意。
3.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以强烈的震动。令作者感怀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4.明确:
“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5.
明确: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作者最为痛惜的是母亲早逝,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也看不到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
也是一个动机,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绕,痛彻心肺。
6.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当堂检测
1.A 2.寂寞、宁静、寂静、沉寂、落寞
3.常规句:如果我能够,我要为子君,为自己,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4.
秋天是黄昏;秋天是大提琴;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柳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