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课前预习
作品和作者介绍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基础题
1.给加点字注音
邹忌修八尺有(
)余
形貌昳(
)丽
朝(
)服衣冠
谤(
)讥于市朝(
)
时时而间(
)进
期(
)年之后
2.解释加点字
皆以美于徐公(
)
形貌昳丽(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齐王纳谏(
)
朝服衣冠(
)(
)
何能及君(
)
私我(
)
客之美我者(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期年之后(
)
闻寡人之耳者(
)
王之蔽甚矣(
)
皆朝于齐(
)
旦日(
)
与徐公孰美(
)
窥镜(
)
时时而间进(
)(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
)
3.翻译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4)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讨论思考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2.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
3.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
②臣之妾畏臣——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4.
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6.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伴君如伴虎”,臣子对君王直谏,稍不合意,就可能有杀身之祸,与他的善于言辞是分不开的。结合你课内外的阅读,谈谈你知道的有关进谏的故事。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巿”说明了什么问题
选择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3.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
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4.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臣之妻私臣/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辍耕之垄上
D。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巩固迁移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3.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答案
基础题
1.给加点字注音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
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
时时而间(jiàn)进
期(jī)年之后
2.解释加点字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齐王纳谏(采纳接受)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
何能及君(比得上)
私我(偏爱,动词)
客之美我者(以…为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
期年之后(满一年)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皆朝于齐(朝见)
旦日(第二天)
与徐公孰美(谁)
窥镜(照
)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间或、偶而)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议论)
3.翻译句子。
(1)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3)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4)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5)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讨论思考题
1.进谏的方式比较委婉,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先说自身事例,进而与君王进行类比,点出齐王弊病,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3.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
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5.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6.
商朝忠臣比干强行进谏,被商纣王杀身剜心,商朝走向灭亡;唐朝魏征,常当面指正唐太宗李世民的过错,被李世民称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7.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正如邹忌所言,齐王一直被蒙蔽。
选择题
1.C(蔽:受蒙蔽的意思)
2.B(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3.A
4.A
5.D(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巩固迁移题
1.①偏爱
②实在、确实
③担任
④离开
2.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3.邹忌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孙叔敖为楚令尹》译文: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命令,愿意听您余下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真对,我会牢记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