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稿答案
【预习导学案】
1.D
2.B
3.A
4.A
5.B
【课堂研讨导学案】
二.问题引领,交流展示。
1.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
[参考答案]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4.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课堂检测案】
一(略)
二
1.A
2.D
3.C
4.C
【课后练习案】
1.C
2.A
3.C
4.B
5.D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代词,这种。
今:判断动词,是)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一种量器。
今: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一词多义
得:①二者不可兼得(得到)
②得之则生(得到)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与:①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助词,吗)
重点实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②故患有所不辞也(祸患,灾难)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④蹴尔而与之(用脚踢)⑤万钟与我何加焉(益处)
⑥妻妾之奉(侍奉)⑦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重点虚词
而: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可是)②呼尔而与之(连词,表示修饰)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结构助词,的)②人皆有之(指示代词,它,这种本性)③得之则生(指示代词,它,指代一箪食,一豆羹)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前一个“之”:指示代词,他,指代“行道之人”;后一个“之”;结构助词,的)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指示代词,它,指代“万钟”)⑥为宫室之美(结构助词,的)⑦此之谓失其本心(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者:①二者不可得兼(助词,……的东西)②舍生而取义者也(语气词)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助词,……的手段)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介词,……的人)其: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人的,他的)
以: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介词,用来)《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预习导学案】
【基础知识检测】
1.请选出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饶恕(xù)
豁免(huò)
万恶不赦(shè)
B.阴霾(mán)
打鼾(hān)
睡眼惺忪(sōng)
C.涟漪(yī)
告禀(bǐng)
蹑手蹑脚(liè)
D.峥嵘(zhēng)
庖代(páo)
通宵达旦(xiāo)
2.
选出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都应该心存测隐之心。
B.钟声响起,院长顶礼膜拜,众修女齐声唱起《哈利路亚》。
C.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粼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D.
夏洛克称赞鲍西亚是法律界的中流底柱。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虽没上过学,却也
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②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
。
③雾霾有“冬季杀手”之称,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整治雾霾已经到了
的地步。
A.熏陶
训诫
刻不容缓
B.陶冶
训斥
迫不及待
C.熏陶
训斥
刻不容缓
D.陶冶
训诫
迫不及待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B.心理学家认为,让孩子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
C.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最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享受。
D.只要你悉心品读汉字,认准汉字,就会发现它的神奇之处。
5.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
②作文知道割爱,才是进入第三阶段的征象。
③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
④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
⑤须知敞帚究竟不值珍视。
A.②④③①⑤
B.②⑤④③①
C.④③⑤②①
D.④⑤①③②
【了解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孟子》、《大学》、《论语》、《中庸》被称为“四书”。
【自主阅读】
熟读课文3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串译课文。
将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用横线划出来,上课时提交课堂讨论。
【课堂研讨导学案】
一.翻译课文
1.四人小组交流,组长搜集本组未能解决的字词句的解释。
2.提交课堂,交流探讨。
3.串译课文。
二.问题引领,交流展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
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4.
《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课堂检测案】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用重点符号“·”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2.
解释重点实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
②故患有所不辞也(
)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④蹴尔而与之(
)
⑤万钟与我何加焉(
)
⑥妻妾之奉(
)
⑦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
3.解释虚词。
而: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②呼尔而与之(
)
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②人皆有之(
)
③得之则生(
)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⑥为宫室之美(
)
⑦此之谓失其本心(
)
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者: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以: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二.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灾祸)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能够用来)
C、万钟于我何加焉(高位厚禄)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
2、选出下面句中的“而”与“呼尔而与之”的“而”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可计日而待也
3、选出下面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 )
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我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宝贵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不仅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具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里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我却为了王宫的华丽却接受了)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4、选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可概括为“舍生取义,义重于生”。
B、开头设喻,目的引出中心论点。以“鱼”比喻为生命,以“熊掌”比喻为正义。
C、第一段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其中“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D、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后练习案】
阅读A、B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A《鱼我所欲也》见书
B文段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学而归(已经)
B.
孟子惧而问其故(原因)
C.
问则广知(知道,了解)
D.
子之废学(古代指“你”)
2.
选出下列句中的“之”与“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
告之于帝
C.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
遂成天下之名儒
3.
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君子学以立名(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
B.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
C.
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所以在家里能做到安宁,动身外出能避免于祸害)
D.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选出下面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使到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宝贵)
B.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C.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的高官厚禄人们就不能分辨礼貌和正义,而且接受了)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今为了熟识的贫穷人能够得到它自己就接受了)
5.
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母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
B.
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
C.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不可用粗鲁的打和骂。
D.
孟子后来能否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完全取决于母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