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调研试卷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在布谷鸟的叫声与春风的轻fú里,竹梢儿轻曳,在这雨后的山乡显露出万千娇媚,甜了大地,醉了天空,温柔了神秘空濛的大山。在这万物竞妍的时节里,雨后翠竹的风姿就更加chuò约更加娇妩了。
——摘自(老弦《竹韵
》)
▲
▲
▲
▲
2.默写(8分)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
(司马迁《史记》)
(2)
▲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
《桃花源记》)
(3)
▲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羌笛何须怨杨柳,
▲
。
(王之涣《凉州词》)
(5)晓战随金鼓,
▲
。
(李白《塞下曲》)
(6)
▲
,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7)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
。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8)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
。”
(《论语》)
3.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曾率梁山水军凿破海鳅船,大破高俅官军,并生擒高俅本人,一时梁山声威大震。
B.《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刷完篱笆的汤姆收到波莉姨妈的表扬,姨妈赏给汤姆一份最大最红的苹果,并批准他可以出去玩。汤姆作为“童子军”的大头儿和以乔·哈波为大头儿的另一伙“童子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汤姆的部队凯旋。
C.《格列佛游记》中内务大臣告诉格列佛:国家受到来自不来夫斯古的入侵,敌方正准备一支庞大的舰队向小人国发起进攻。海军大臣向皇帝贡献了如何夺取敌人整个舰队的方案。
D.《骆驼祥子》中祥子为曹先生拉包月,眼看就要凑足买车的钱,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
(2)阅读《西游记》选段,在横线上填写作品中的人名(1分)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这一段中的妖精是
▲
。
(3)小说《红岩》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
▲
,是军阀白驹的别墅改造而成;另一个是
▲
,由煤少渣多的小煤窑改造而成。(2分)
4.
下文中二个划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3分)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重复累赘,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
▲
(1分)
(2)第②句成分残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
▲
(2分)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赛题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它力求通过诗词知识的比拼和对诗词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经典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每场比赛开场时都由百人团齐声朗诵节目组精心选择的开场诗词。
(1)材料一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开场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它的构图创意。(2分)
▲
(2)百人团将在下期节目开场时朗诵唐宋诗词名篇。下列作品不适合的一项是(
▲
)(2分)
A.《渔家傲》(范仲淹)
B.《望岳》(杜甫)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亮点。(2分)
▲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6—8题。(6分)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6.首句连用“苍苍”“切切”两个叠词写草色、写虫鸣,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渲染了乡村秋夜
▲
的特点。(2分)
7.发挥想象,描写“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奇丽壮观景象。(2分)
▲
8.这首诗表达出诗人由原先的
▲
转而
▲
的情感变化过程。(2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①,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②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⑥。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⑥刭:jǐng,割脖子。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无贵贱一与文等(
▲
)
(2)孟尝君已使使存问
(
▲
)
(3)遗其亲戚
(
▲
)
(4)辍食辞去
(
▲
)
10.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两两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而屏风后常有侍史
弛然而卧
B.
遗其亲戚
其真无马邪
C.
以饭不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
以故倾天下之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
▲
12.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古代的信牍
朱启新
“书信”一词,现在是连用的,如“书信往来”,其中“书”也就是“信”。可是,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来使用的。我们现在所称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出土过古代的信牍实物。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天,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墓(这是一座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中,出土了两件信牍。书信写在木牍上,木牍削得很薄。甲件保存完整,长23.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楚,有200多字。乙件保存较差,下段已残缺,残长17.3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字迹比较清楚,背面近下部已被染黑,字迹很难看清楚。这两件信牍,是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俩给家中写的信。现将原信摘录于后,可见秦代民间书信的大概。
甲件信: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裙褥者,母必为之,今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愿毋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
乙件信: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勿遗,即死矣,急急急……
从这两件民间的普通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人们书信的一般格式:
首先,古时人们写信习惯把日期和写信人的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甲件的开头是:“二月辛巳,黑夫、惊再拜问中”,乙件则写“惊敢大心问衷”。信中的“中”和“衷”同为一人,是黑夫和惊的兄长或弟弟。在古代,“敢”是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如同现在的“冒昧”,不能理解为“胆敢”、“不怕”。“再拜”“叩头”也是同样的情况。
其次,给收信人致意以后,正文开始便是问候语言。黑夫和惊,先向母亲问候,问她身体是否健康。但是,用词“母毋恙也”,不一定理解是问句,如同现在所说:“母亲她老人家一定健康吧?”今日,我们写信,开头几句也用这种写法。
再次,信件中提到写信的目的。今人往往用“今去信是为了……”或“去信不为别的,是为了……”。秦人信中则写“今书节到”,意思是“你收到这封信”。黑夫要求母亲看看安陆(地名)市上的丝布便宜不便宜,如果便宜,就买上丝布,再捎些钱来。要是丝布太贵,只捎钱来,黑夫就在当地买布做了。这些话都是由“今书节到”引出的。这种写法,今日也屡见不鲜。
第四,“书到皆为报”,即收到信一定要把询问的情况都详细写在回信上。这也是信件上通常写的话,往往作为书信的结束语。
最后,民间的家信总要多谈些家常,古今都是如此。秦时的这两件信牍中,写信人问候亲友多人,也问了不少事情。
到了汉代,民间书信往来,其格式仍与秦代相似。
(选自《文物与语文》东方出版社,有删改。)
13.根据文中的介绍,古人和今人在写家信时,格式上有哪一点不同?(2分)
▲
14.文章第二段引用古诗有何作用?(3分)
▲
15.请结合语境,回答下列问题。(4分)
(1)“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楚,有200多字”加点字“尚”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
(2)文章第七段中“同样的情况”具体指什么情况?(2分)
▲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黑夫和惊的家书是我国最早出土的古代书信实物,是古代书信又名为“尺牍”的有力印证。
B.文章第三至五段,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详细具体地介绍了秦代民间书信的基本情况。
C.作者在介绍古代书信的格式特点时,采取了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段落顺序不能调整。
D.《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古代书信体的名篇佳作,其格式和内容都有别于秦人的家书。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春在行走
张峪铭
“莫辜负了大好春光。”妻一边拉着我往屋外走,一边说着。
虽然我更向往构筑内心的春天,因为它比自然的春天要长久,且没有零落萧瑟的时候,但感受春时、沐浴春光也确实是一件爽快的事。
于是揣起相机,骑上电瓶车,在乡村路上飞驰。春光就像一幅幅画卷在身旁展开。我在行走,春也在行走。
走进一片桃林。桃花开得恣意,一串串结在枝身梢头,直而不奇崛,瘦而无雍态,让人想起如柳条倒竖。只不过柳条细叶似刀剪,桃枝带花如著妆,一绿一红,一妖娆,一妩媚,各自扮演着春的角色。有的花别出心裁,竟直接开在粗枝上,孤独成春,也是别有风景。
在桃林中留连,四处张望着大好春色。野雉的“咕咕”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循声移步,竟在草丛中发现了踪迹。我端起相机靠近,再靠近,三米、两米、一米,一张、两张、三张……还是惊飞一树桃花,留下一窝雉蛋。我不敢动窝,怕野雉察觉,影响了它后代的繁殖。我轻轻地离去,希望它们早点破壳窥春,并在春天里留些歌声。
走出桃林,天高地阔,满目苍翠,一派勃勃生机。妻子坐在石上小憩远眺,我却发现旁边的岩石上的一洞春景。一米见方的岩石中间,竟风化出一个斗大窟窿,如钵斜放,石底可见,可竟有一株植物就在少得可怜的土中,长出了枝蔓,伸出了“钵”外。
种子也许是飞鸟衔落在这里,也许是风从别处刮来,但落到这个绝境之中,确实是它的不幸。可想而知,它不知历尽了多少孤单和艰辛,在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最后等来了这“一蔓绿”,终于成了这块岩石的希望。这让人不能不感叹坚守的意义。
活着不只生存,活着必须有阳光,有春色。我不由得牵挂起在外打工的亲朋,为了生计,他们背井离乡,每年只有春天到来时才有机会与家人团聚。夏天的躁热,秋天的孤寂,冬天的寒冷,这些也许他们都不放在心头,可对老人照顾不周,对子女教育缺位,是他们心中深深的痛。我还想起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痛苦,那些痛苦常常像巨大的冰山覆压在人们身上。可他们还得忍耐,因为他们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一朵黄花和蒲公英并立,我抓住机会按下快门,因为蒲公英随时乘风飘去,将春的讯息带往各处。这不,刚摄入镜头,蒲公英就无影无踪了。此时我更加笃信春是会行走的。
人在行走,欣赏着不同春色;春在行走,走过了不同时节。我往春天走去,将一切蓬勃尽收眼底,让春光透进日渐颓靡的心房。春向春深走去,丢下一路零落,却是为了下一个更好的春光。
我不知道春行走的路径有多少条,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从一粒种,到一棵芽、一根茎、一片叶、一丛花,尔后零落成泥,循环往复地坚实地走着,走进炎炎夏日,走进猎猎秋风,走进皑皑冬雪,再走出桎梏,走向阳光,走向自由。
春在行走,终会走出头。
(选自《池州广电报》,有删改)
17.“春”行走在不同的景物中,请结合全文内容填空。(2分)
恣意妩媚的桃花中
⑴▲
⑵▲
乘风飘散的蒲公英中
18.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赏析第7段中的画线句。(4分)
可想而知,它不知历尽了多少孤单和艰辛,在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最后等来了这“一蔓绿”,终于成了这块岩石的希望。
▲
(2)解释第8段中两个加点的“春天”的不同意思。(2分)
▲
19.结合自身经历或课外阅读体验,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节的理解。(4分)
▲
20.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
三、作文(共50分)
21.请以“有一种画面叫
▲
”为题,写一篇作文。(50分)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九年级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调研试卷答案
1.(2分)
拂
yè
yán
绰(答对一个或两个得1分,答对三个及以上得2分)
2.
略
3.(1)B(是格列佛贡献了破敌方案,而非海军大臣)(3分)
(2)白骨精(或“白骨夫人”)(1分)
(3)白公馆、渣滓洞
(2分)
4.(1)"充满"或"弥漫"(2)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的愿望(的想法、的念头等)。
5.(1)(2分)会标主体一轮明月映照在水面上,具有诗情画意,符合诗词大会的内涵;“中”字由一位对月吟诗的人变形而成,体现中国味;一个人的衣袖幻化为长长的卷轴,象征着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答对一点即可)
(2)(2分)D
(3)(2分)节目开场的百人朗诵设计独特;比赛题目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巧妙联系起来(比赛题目将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
(意对即可,答对一点1分)
(一)(6分
)
6.萧瑟凄清(凄凉)
7.略
8.孤独寂寞(孤寂);兴奋自喜(惊喜)
(二)(12分
)
9.
(4分)(1)一样(2)派(3)赠送(4)停止
10.(2分)D
11.(3分)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门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12.(3分)(1)舍弃家业给门客的优厚待遇(2)对待门客不论贵贱,一律同等对待。(3)善待门客家人(了解门客家庭情况,派人慰问他们的父母)。(答对一点1分)
(三)(12)
13.(2分)不同点:古时的人们习惯把日期、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今人则把这些放在信的末尾。
14.
(3分)所引用的古诗,说明了古代的书信又名为书札这一文化常识;三年字不灭,突出古代书札字迹能够长期保存的特点;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文学底蕴和诗意。(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15.
(4分)(1)(2分)不能删去。“尚”有还的意思(1分),说明了甲件信的字迹跟乙信件比起来还是比较清楚的,但不是特别清楚,能准确说明字迹的清晰程度(1分)。
(2)(2分)“再拜”“叩头”是古代书信中的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1分),不能理解为再跪拜、磕头的意思(1分)。
16.
(3分)C
(四)
(15)
17.(2分)(1)生息繁衍的野雉中;(2)顽强生长的枝蔓中(答出景物及其特点即可)
18.(6分)(1)(4分)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株枝蔓生长的不易(1分),表现了它顽强坚守的精神(1分),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1分)。(2)(2分)第一个“春天”表示季节;第二个“春天”指美好未来。(一点1分)
19.(4分)春天不断向前,历经时节,终会迎来下一个春天(1分),人也应当像春天一样,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都能坚定地前行,这样才能获得光明的未来(2分)。结合自身经历或课外阅读体验1分。
20.(3分)对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的喜爱;对自然界中顽强生长的生命的赞美;对始终充满希望、坚强生活的人们的关爱和赞美;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一点1分,答出3点即可)
21.
作文:参考中考标准。
1.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与快递员的辛苦生活有关?(C)
A.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B.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C.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假如古代有微信,以下哪位诗人有可能出现在李白的“朋友圈”中?(
B
)
A.
杜牧
B.
杜甫
C.
杜荀鹤
春行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