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渐趋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为统治阶级辩护。荀子则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劝学格言警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劝学→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思路点拨】概括文章局部和整体内容,按照议论文阅读方式提取文章的论点和论据,从而分析作者论述问题的角度。
【与你交流】本文第一句揭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意义)的角度来论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学习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习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2.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请谈谈本文在设喻方面的特点。
【思路点拨】找出文章运用了哪些比喻来进行论述,想想这些比喻是如何构成的,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与你交流】(1)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车柔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2)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3.除了比喻论证,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路点拨】分析文中各组论证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与你交流】本文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先以“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后以“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样正反对举,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再如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作正反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原因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这样的鲜明对比,正反对照,无疑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4.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那么他到底勉励人们学习什么呢
【思路点拨】结合全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行无过”“圣心”等。
【与你交流】在课文的第1段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作者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来看,荀子勉励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勉励人们学习的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