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偻”等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学习本文类比、对比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合作探究文章的深意并加以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2、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2、讨论分析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情景导入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营造氛围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划出学案中重要信息。记好笔记结合课文,分析各类基础知识记好笔记学生记录重点字词的意思合作探究总结记录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二、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2、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三 、解题 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四、课文分析 研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2、质疑、点拨实词虚词句式。3、分析评价文本(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研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2、质疑、点拨实词虚词句式。3、分析评价文本 (1) 橐驼种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明确:①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②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 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 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师生互动构建新知鉴赏分析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旧知。
二、继续分析文本。研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2、质疑、点拨实词虚词句式。3、分析评价文本(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2)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3) .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4)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研习课文第四段: 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2、质疑、点拨实词虚词句式。3、分析评价文本(1)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 卒以祸。”“吾小人 病且怠。”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 击木而召之。” (祸——呼、鼓、聚、击、召) (2)“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明确: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3)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研习课文第五段: 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2、质疑、点拨实词虚词句式。3、分析评价文本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三、总结全文。 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四、 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