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进酒》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进酒》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2 09: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将进酒》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了解劝酒诗、了解李白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感受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2、讨论分析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导学目标:初识诗歌内容和认识作者伟大的个人情怀。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导入
回顾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营造氛围引出课题学生回答思考作答简介学生理解教师明晰学生朗读学生动手找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记好笔记学生做笔记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师生互动构建新知
回顾作者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二、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四、整体感知(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二)、1.学生自己读(2遍)
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齐读(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激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哪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然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五、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六、作业: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提示:1.政治遭遇;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3.
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