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2 09:1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诗中用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生动乃至神奇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导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导入新课
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一、自主学习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其为“诗鬼”。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
“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二、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纠错。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3、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朗读的乐趣。4、风采展示,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赛。三、合作探究(一)、说一说,感意境之美。1、要求:选取你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本题设计意图:李贺的诗是很难懂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明确:例如:我喜欢“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诗的意境是:
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 忽而,乐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少女。2、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一曲箜篌曲,时而像芙蓉泣露,时而如香兰欢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温暖人间百姓,可以感动天上紫皇;一曲箜篌曲,陶醉了女娲,陶醉了神妪,陶醉了老鱼,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吴刚,陶醉了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载,至今依然弹奏在我们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呢?(二)、议一议,明手法之妙。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箜篌曲之美的?明确:a.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b.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c.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三)、比一比,解同中之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何不同?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直接描写,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本身着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音乐,其余全为侧面烘托手法。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默写诗句。2、把课上描摹声音的语段整理成篇。六、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